結果很簡單,反艦導彈無法擊穿戰列艦的主要部位處的裝甲,只能夠靠運氣,命中某些脆弱部位,才會對戰列艦構成有威脅的打擊。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如果要增大導彈戰鬥部的穿甲能力,而不增加戰鬥部的重量,就必然要降低戰鬥部的爆破威力。試想一下,如果只在戰艦身上開個一米左右的洞,能夠造成多大的破壞呢?當然,只有增加戰鬥部的重量才能夠增強導彈的打擊能力,但是增加了戰鬥部的重量之後,要麼就必須增加導彈的重量,而這受到了攻擊機攜帶能力的限制,要麼就是降低導彈攜帶的燃料,而這又降低了導彈的射程,讓攻擊機的處境非常危險。這兩個矛盾直接限制了對反艦導彈的改進。
當然,解決的辦法不是沒有,中國就在摸索著好幾種替代導彈的方案,但是在這之前,中國海軍的主要打擊任務是由戰列艦承擔的,艦隊戰鬥機的作用一般是對地攻擊,在大洋上,中國海軍面臨的競爭並不激烈。所以,這些改進措施都沒有受到重視。到戰爭爆發的時候,幾種改進專案都還在研討之中,並沒有到實際使用的地步。
日本的做法比中國更為“激進”,因為日本根本就不重視導彈的作用,認為有戰列艦的強大打擊力量,就足以解決海戰中的任何目標了!而這也是有兩個客觀條件的,首先日本的科技實力讓其無法再發展一種先進的反艦導彈了;其次,日本的經濟實力,讓其無法在海戰中大規模使用昂貴的導彈,必須要將希望寄託在戰列艦的炮彈上!
可以說,雙方的攻擊都是非常糟糕的,這點誰也沒有想到。特別是對皮定均與席林來講,他們原本希望空中打擊能夠拖住日本戰列艦一段時間,但是戰鬥下來,日本艦隊的速度卻沒有半點減慢,反而因為“武夷山”號的損失,掩護艦隊的速度降低了5節,同時艦隊陷入了短暫的混亂之中,至少耽擱了15分鐘時間重新編隊!而這5節速度,以及15分鐘的時間,對席林大校來講,簡直比割他的肉還要痛!
日本艦隊把握住了這段短暫的機會,迅速的將與中國艦隊的距離拉近到了600公里上,接著就立即開始了第一輪炮擊,在沒有校射的情況下開始了第一輪炮擊!
當日本人重達1。8噸的炮彈砸到了“興凱湖”號後方250米的海面上產生的巨大震動傳來時,席林大校知道現在已經無法逃避了,如果他們此時再繼續逃跑的話,就只能使用1/3的火力與日本艦隊2/3的火力交戰,火力密度小了一半,那還怎麼戰鬥!
無奈之下,中國艦隊開始轉向,開始首先搶佔“T”字頭的有利位置,擺開了與日本艦隊決戰的架勢。同時,剩下的7艘巡洋艦開始向後放撤退,並且將攜帶的重型反艦導彈發射了出來。因為受到制導條件的限制,這些導彈的射程都在600公里左右,所以直到此時,才能夠發揮作用!
激烈炮戰在大洋上開始了。中日艦隊的巨型炮彈穿插著飛向對方的戰艦。而這時候,席林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制勝的一點,並且立即將負責通訊的參謀員叫了過來。
“去,立即請求主力艦隊派遣戰鬥機尋找日本人的偵察機,並且將其擊落,不能讓日本偵察機指揮為他們的炮彈提供引導!”
大校一口氣下達完了這道命令,這才鬆了一口氣,接著就連連自責,如果能夠早點想到這點,恐怕日本艦隊根本就不敢追上來了。現在日本的戰略衛星系統也已經不復存在,只要幹掉這些日本戰列艦的眼睛,就算給日本艦隊指揮官一個天做膽,他們也不敢再將戰鬥進行下去了!
幾乎在同一時間,正在苦苦思索怎麼幫助掩護艦隊撤離的皮定均少將也想到了這一點,在席林的請求還沒有到達的時候,少將已經派出了至少3箇中隊的戰鬥機,前去對付日本的那些偵察機了!這三個中隊的戰鬥機都只攜帶了少量的對空導彈,它們的任務只是找到日本的偵察機,要麼將其擊落,要麼使其離開有效的監視與引導範圍,讓日本戰列艦的攻擊無法受到引導!
其實,這就是新式戰列艦受到的最大限制!在電磁炮技術得到決定性的進步之後,戰列艦的打擊距離已經不比航母小多少了。拿中國的航母攻擊機與戰列艦的主炮來比較。中國的航母攻擊機的正常作戰半徑是1100公里左右,而“興凱湖”級戰列艦主炮的打擊距離達到了900公里,如果使用發動機更大的火箭增程炮彈的話,這個距離還可以得到提升!而且,戰列艦的火力打擊密度並不比航母攻擊機的低。就憑這點,戰列艦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與航母的攻擊機比較起來,戰列艦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
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