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活動基地也有其自身無法彌補的缺點,目標大,速度慢,而且防禦能力薄弱,極容易受到攻擊!這些,都是海上活動基地不如航母的地方。航母在受到攻擊的時候可以機動規避,可以得到周圍護航戰艦的掩護,如果打不過敵人,還可以逃跑。但是,海上活動基地做不到這一點,打不過,那就只有被消滅的命,所以後來中美雙放都很少把海上活動基地部署到戰區的前沿,除非取得了絕對的制海權與制空權!另外,海上活動基地的另外一個弊病就是生存能力不強,雖然透過模組式建造法,可以迅速的修理受損的模組,或者直接更換,但是這必然會導致海上活動基地的能力降低,嚴重的話,甚至會讓整個基地失去使用的價值。畢竟這種新出現的武器裝備主要是用於登陸作戰的,此時進攻一方已經取得了絕對的優勢,自然不需要太多的考慮生存能力,但是這一問題,在這時候就暴露了出來!
莫懷聰原本可以讓第14艦隊南下,加入到打擊編隊中去的,但是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這一打算,海戰與陸戰不一樣,陸軍之間的戰鬥是考慮怎麼消滅對手,對自身的保護不是很強烈,畢竟陸軍的補充更為方便,陸軍新部隊的組建,訓練也更容易一點。但是海軍不一樣了,一名優秀的海軍官兵需要花上1年到3年的時間來培養,這就決定了海軍更為重視人員,而海軍裝備的建造速度也比陸軍慢很多,所以海軍更為重視對自己的保護。這一點,在數百年來幾乎就沒有發生過多大的變化。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海軍的戰略性。從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來看,陸軍在絕大多數的時間內扮演的是戰術軍種的角色,而陸軍的勝利也帶有更重的戰術味道。海軍則不一樣了,可以說海軍參加的每一場戰鬥都帶有戰略的味道,海軍從出現的那一天開始,擔負的就是戰略軍種的角色。因此,海軍更重視長遠利益,而不是為眼前的問題所付出過高的代價。英國,美國,以及隨後的中國,在成為海洋霸主的時候,都注意到了這一點。因此,在戰鬥中,海軍更為重視保護自身的力量,只有保護了自身力量的海軍,才能夠戰勝對手,而任何將海軍當做戰術軍種使用的國家,都避免不了失敗。法國,俄羅斯,德國,以及後來的日本,無一不是將海軍放在了戰術軍種的位置上,最終遭受到的是慘痛的教訓。這一觀點,莫懷聰將軍是非常明白的,因此,從一開始,他就非常重視保護自己的力量,即使是在力主進攻的時候,他也從不忽視這一點!
第14艦隊放棄了進攻,轉而為海上活動基地提供掩護,這雖然讓莫懷聰再一次失去了殲滅美國第3艦隊的機會,但是也成功的保護了自己的部隊,並且為此奠定了海戰勝利的基礎。所以,他的決策在戰略上來看,絕對是正確的,雖然在戰術上有點吃虧,但是這並不影響大局!
中國的攻擊機群到達美國艦隊預定出現的地點時,並沒有發現美國艦隊,隨即,機群開始擴大搜尋範圍。這最終導致中國攻擊機群無法同時對美國艦隊發動進攻,而是分散的,以小批機群的方式進行的,這樣的攻擊效果當然好不到哪去,而且給美國艦隊留出了喘息的機會,同時也讓吉納得到了調整艦隊防空部署的時間,讓美國第3艦隊的防空能力發揮到了極限。雖然這最終仍然無法避免艦隊受到慘重打擊的下場,但是卻成功的避免了艦隊覆滅的結局,而這就是吉納及時調整艦隊航向,並且提前發動進攻所帶來的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吉納做出的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
美國的攻擊機群雖然準確的發現了中國的海上活動基地,但是卻沒有想到會遭遇到這麼多防空戰鬥機的攔截,而且是在很遠的距離上就遭到了攔截。絕大部分的美軍攻擊機在進入攻擊航線之前就被防空戰鬥機衝散了,最終這些美軍飛機也不得不分散攻擊。可以說,在攻擊行動上,雙方都是半斤八兩,沒有多大的區別!
戰鬥的結果讓莫懷聰很不滿意,因為第一波打擊並沒有讓美國第3艦隊徹底喪失作戰能力,而且還有兩艘美國航母根本就沒有受到打擊,正在撤退呢。但是對吉納來講,這一戰的結果已經讓他比較滿意了,前方的攻擊機群報告,他們擊毀了三座海上活動基地,但是吉納並不清楚,真正受到打擊的只有一座海上活動基地,而且傷勢並不嚴重,而另外兩座海上活動基地是自己釋放的干擾彈,最終導致美國飛行員判斷錯誤!但是不管怎麼樣,吉納此時必須得撤退了!
在攻擊機群遭到大量戰鬥機攔截的時候,吉納就可以很肯定的判斷出有另外一支中國艦隊在附近活動,雖然這支中國艦隊還沒有發動攻擊,但是誰知道他們現在在幹什麼?而以第3艦隊現在的情況來看,如果不撤退的話,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