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部分(2 / 4)

小說:華夏春秋 作者:圈圈

想到中國會藉助這個機會向美國宣戰了!

所有人都忽視了中國宣戰的兩個重要理由,美國擊沉中國戰艦隻是一個藉口,或者說是放到檯面上來的理由而已,而真正重要的仍然是另外兩個沒有拿出來的理由!

其一是中國與英國等歐洲國家簽署的具有同盟性質的安保條約。按照條約規定,在英美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雖然沒有義務立即跟隨英國與美國宣戰,但是其中一條卻規定,如果中國介入這場戰爭的話,那麼中國則有義務幫助英國作戰,也就是對美宣戰。這一點,在中國與別的歐洲國家的條約中也寫得很清楚,而現在這已經不僅僅是英國與美國之間的戰爭了,法國,西班牙與義大利都不同程度的參與到了這場戰爭中來。因此,中國不可能放棄這麼多的條約而不顧,當中國艦隊參與戰鬥之後,中國其實就已經與美國處於戰爭狀態之中,中美宣戰只是一個形式過程而已!

其次,就是中國在英美戰爭之前向美國發出的警告。中國曾經明確的規定,中國艦隊附近250海里範圍為禁區。而這次,戰鬥是爆發在這一區域內的,中國戰艦也受到了襲擊,中國官兵也有巨大的傷亡。而美國襲擊中國艦隊,顯然就是在向中國挑戰,如果此時中國沒有進一步的表示的話,那麼中國的威信就將受到嚴重的削弱,甚至剛剛建立起來的北大西洋防禦體系也將受到衝擊,中國參加歐洲內戰,並且以此建立起來的新的同盟體制也就必然瓦解。這對中國來說,損失是相當嚴重的,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中國就只有把之前的警告變為實際的行動,在艦隊受到打擊之後,對美國艦隊進行堅決徹底的反擊!

當然,促使柯敏明向美國宣戰的因素還有一個,即魯毅的病情。雖然這與戰鬥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從根本上來講,這也是因為戰爭而帶來的,從柯敏明的角度來講,魯毅在此之前的眾多預言其實都已經發生了,而他也就相信,魯毅所提出的晚打不如早打的道理。而在現在的情況下,中美開戰,對中國的好處明顯要多得多,從戰爭初期的發展來看,也確實是這麼回事。而只要中國掌握有戰爭的主動權,自然能夠迅速的將這種主動轉化為勝利,並且達到最終的目的!

柯敏明向美宣戰的事情沒有受到多大的阻撓,在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上,幾乎所有代表都同意立即向美宣戰,特別是軍隊的代表,更是高度支援這一行動。政府的工作人員在確認了形勢之後,也表示了贊成意見。接著,在中美相互宣佈處於戰爭狀態之下後,人民代表大會以85%的高票數透過了柯敏明提出的《國內戰爭動員法》,這為中國的戰爭行動提供了法律基礎。接著,全國性的戰爭動員展開了,而作為中國武裝力量最高領導人,柯敏明一方面要主持政府的日常工作,另外一方面也開始擔負起了指揮戰爭的重任。當然,大部分的事情還是由總參謀部來負責的,柯敏明只是名義上的最高指揮,而實際的軍事行動並不由他負責!

從戰前的準備工作來看,中國也要比美國充分很多。早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後,中國就開始改組國家經濟,雖然並沒有按照戰時的條件進行改造,但是中國的整個經濟結構已經更能夠承擔戰爭的壓力了,而且經過改造之後,中國的經濟能夠迅速的轉為戰時制度,以配合國家的戰爭行動!

僅僅從這一點上來看,中國的準備就要比美國充分多了。在戰爭爆發之前,雖然美國也藉助經濟危機,對國家經濟做了一定的調整,以適應未來的需要。可以說,美國的領導人其實也早就遇見到了未來的發展,也認識到了戰爭的不可避免性。但是,因為美國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侷限性,即使美國領導人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卻也無法做出相應的行動來。即使是這點經濟調整,仍然是非常艱難的,最終導致美國前任總統下臺,並且在國內拋起了一股反共高潮。

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美國輸在了自己的政治與經濟體制上。雖然美國的民主政治能夠充分的保證自由,民主,並且對政府進行監督,以杜絕貪汙,腐敗等。而美國實行的是聯邦制,這也能夠讓美國各地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制訂發展計劃,從而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增強經濟的適應能力。但是,從根本上來講,這種政治制度本身卻有著巨大的缺陷。過度的民主自由,導致的是政府威信下降,而且政府過於注重國內的情況,而忽視了對外交方面的建設,導致美國政府在制訂對外政策時,發生了多起嚴重的失誤,最終導致美國建立起來的世界體制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從國內情況來講,聯邦制最終仍然是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力,而地方權力的增加,自然會讓中央政府的政策處處受到限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