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以及秘魯軍隊的大部分開支,是在用自己的錢,讓其他國家的軍隊去打仗。當然,這也是中國在戰爭初期解決兵力缺乏問題的主要辦法,而且這個辦法的效果還不錯。而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迅速的淪陷,其實與中國借調了英國軍隊本身就有著不少的關係。如果部署在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的那150萬英國軍隊能夠在本土進行防禦的話,恐怕美國就不會在英國登陸了!
現在事情既然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當然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而中國方面能夠做的,就是儘量在歐洲大陸阻擋美軍的進攻,最終尋找機會,從新打回英國,解放英國,這也算是對英國的一個交代吧!
與英國三軍參謀長談了話之後,魏明濤立即讓留下來協助他工作的幾名參謀人員去組織英國軍政要員撤退的工作。其實,這方面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魏明濤操心,為了迎接英國政府,中國方面早已經做好了準備工作!
最難的事情是讓法國或者德國同意英國在他們的境內設立流亡政府機構。雖然在歷史上,英國與法德都是同一條戰線上的盟友,特別是在抵抗俄羅斯入侵的時候,英國方面為受到侵略的這兩個國家提供了巨大的幫助。當時,英國不但出動了海軍艦隊封鎖波羅的海,並且派遣了空軍參戰,更讓地面部隊直接參加了戰鬥。這些,都是英國做出的貢獻,但是在打退了俄羅斯的進攻之後,英法德三國在誰做歐洲盟主的問題上鬧翻了臉。這可以說是要翻臉就翻臉,根本就不講一點情面,矛盾到最僵持的時候,英國受到了美國的入侵,法德竟然坐視不管!可見,這三個國家之間的矛盾已經非常的深重了。
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方面派遣了以外交部長龔自珍為首的斡旋代表團到法德兩國遊說,不但要求這兩個國家組織抵抗美軍入侵的工作,還要他們改變對英國的態度。當然,這種在強大壓力下進行的斡旋工作取到了不錯的效果,最終以法德為首的十多個歐洲國家統一組織聯合指揮部,共同對抗美國的威脅。當然,聯合司令部必須要由中國將領來擔任指揮工作,因為中國已經向歐洲地區派遣了55萬遠征部隊,另外還在歐洲地區部署了2500架作戰飛機,中國的海軍艦隊也正在南大西洋上向美國海軍挑戰,準備馳援歐洲戰區。但是,在設定英國流亡政府的問題上,法德兩國卻都不怎麼買帳,相互推卸責任。法國認為在抗俄戰爭中,德國得到英國的幫助最大,所以應該由德國為英國流亡政府提供基礎設施,而德國則認為法國離英國更近,所以更方便,應該由法國來承擔這個責任!
可以看得出來,兩個國家都不大願意接納英國流亡政府,而這也是魏明濤當時在回答英國首相的問題時那麼尷尬的原因了。而法德都在這個問題上回避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不願意看到英國再強大起來!大家都知道,只要中國全力以赴,那麼這場戰爭肯定會獲得勝利,那麼在獲得了勝利之後,法德當然不希望在歐洲地區還有一個國家與他們競爭,並且對他們構成威脅。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法德都知道英國得到中國的幫助太多了,今後英國必然會成為中國控制歐洲的工具,而法德兩國都不希望中國控制歐洲,他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強大,統一的歐洲,所以打壓英國,就成為了攝製中國勢力在歐洲擴張的關鍵!
反正,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同盟國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戰勝美國,獲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但是幾乎所有國家都是心猿意馬,各有各的打算,並且在戰爭中相互利用,相互制肘,所以同盟國內部本身就不團結!這對發揮同盟國的戰鬥力是有很大危害的。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之內,這個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一個主要矛盾是文化上的衝突,統治世界數百年的西方文化就要讓位給東方文化,而作為西方文化代表的歐洲國家,自然不甘心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即使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敵人,但是歐洲卻並不屈從於中國的決定。同樣的,中國當時也需要利用歐洲國家來對抗美國,所以不可能在這樣的問題上向他們施加太大的壓力,也不可能給歐洲國家太多的限制,結果就是大家的矛盾根本就得不到解決,最終帶來的問題,幾乎讓所有國家都嚐到了苦果!雖然,最終中國還是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毫無疑問的,這對中國決定戰後世界的發展問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英國流亡政府最終是設在了中國的,雖然當時英國方面希望在更接近其本土的地方設定流亡政府,但是因為德法都不表態,而別的歐洲國家也以此為理由拒絕英國流亡政府,所以不得不在中國境內為英國流亡政府設定辦事機構。這也算是一個解決辦法吧!而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