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殘下,大部分歐洲人都已經無法過上溫飽的日子,這反差是很難讓人所接受的,因為在歐洲內戰之前,歐洲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雖然當時已經暴露出了一些社會問題。比'奇Qisuu。Com書'如常期的全球爭霸行動讓歐洲的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而與美國的恐怖戰爭讓歐洲本土千瘡百孔,而軍備競賽更是讓歐洲人的生活保證降低到了最低的限度!但是,毫無疑問的,在歐洲崩潰之前,其國民還是能夠填飽肚子的,而且他們也為自己能夠是超級大國的國民而感到自豪,但是,僅僅8年的時間,還不夠一代人成才的這麼短暫的時間之內,歐洲就由嚴格超級大國淪落為了數十個小國,而且還是倍受欺凌的小國,不但吃飯生活成了問題,也讓歐洲人再也沒有一絲自豪感!這就如同從山頂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一樣,非常的讓人難以接受!
歐洲人的這種心態直接決定了歐洲地區的戰鬥是個什麼樣子。我們不得不承認,英國軍隊,游擊隊,以及法國游擊隊,荷蘭比利時的游擊隊的這些抵抗組織在反抗美國的侵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他們的抵抗意志非常堅強,但是毫無疑問的,這些抵抗組織只是少數人的事情,而對於當時大部分的歐洲人來講,他們已經沒有了抵抗的想法!在戰爭的連番打擊下,歐洲國家的民眾產生了一種相當普遍的想法,即不管是誰來統治他們,只要給他們吃飽飯,給他們一個安家的地方,按都無所謂了!
這種情況是相當普遍的,即使是英國,這個承認抵抗得最為強烈的國家,其人口集中的南部的地區的大量國民也在美軍開始按照標準配額開始發放生活必須品之後停止了抵抗,而英國的游擊戰也主要集中在北放的蘇格蘭地區!同樣的,法國游擊隊雖然在反美戰鬥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也只能侷限在南部的比利牛斯山的山區裡面,而在法國的廣大地區,其實大部分人是不反美的,因為美國軍隊向他們提供了生活的必須品!
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歐洲各國的軍隊戰鬥力都不是很好,而且德國會在關鍵時刻倒向美國一邊了!歐洲人的厭戰情緒在這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就能夠理解當時德國為什麼要倒向美國,而法國要採取消極抵抗了,因為這兩個國家的人民都不希望再受到戰火的摧殘,而選擇迴避,也許是他們唯一的辦法了!
當然,要讓歐洲人接受美國的統治,那還得有一個前提條件,即美國必須要養活他們,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而且要他們能夠有工作可做,而不是閒著,那麼他們就不會造反,但是如果美國的統治者無法滿足這個要求的話,那麼歐洲人照樣會造反,因為他們追求的只是生存,如果連生存都無法保證的話,那麼還可能指望他們聽從美國的指揮嗎?
在全球大災難發生之前,以及美國失去了北大西洋的制海權之前,美軍基本上是能夠滿足歐洲人這個簡單的要求的,比如為他們提供工作的機會,並且滿足他們生活上的最低限度保證。而且,要的40%的食物就是在歐洲本地生產的,這也減輕了美國歐洲軍團的壓力!但是,當災難發生之後,而且美國歐洲軍團已經失去了與國內的聯絡之後,那麼僅僅依靠歐洲的那點生產力,連美軍自己的消耗都無法滿足,那還怎麼談得上滿足整個歐洲大陸數億人的生活要求呢?
導致歐洲人反叛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地質災難所帶來的承重的社會負擔!當時雖然歐洲只有5000多萬災民,但是至少有近1億的難民!其中很多是從沿海地區遷 到內陸地區的。顯然,這麼多的難民本身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也是社會的承重負擔。而當這些難民開始向佔領軍要求提供生活保障,而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之後,就可以想象,在死亡的威脅下,歐洲人已經沒有了選擇,只有將美國軍隊驅逐出去,他們才有可能得到中國的幫助,讓他們能夠不被餓死!
可以說,是美國政府自己把他們的這數百萬遠征軍推入深淵的,如果沒有那場世紀災難的話,那麼美軍不可能這麼快就陷入到了重圍之中,同樣的,中國軍隊也不可能那麼急著進入北大西洋!
而美國政府做出的一個最為錯誤的決定是,沒有能夠及時的將歐洲遠征軍撤回去,他們仍然指望著在災難發生之後中國軍隊會轉入防禦,到時候他們就有機會從新在戰場上翻盤了!顯然,這個想法是很荒謬,而且沒有任何根據的。而最終,美國也失去了在中國海軍徹底的控制北大西洋之前將歐洲遠征軍團撤回本土的希望。當他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北大西洋上的航行權已經屬於中國海軍了,即使美國的潛艇仍然有能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