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如同英國一直沒有公佈1982時,怎麼擊沉了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情況一樣,直到現在,英國都沒有公佈自己潛艇在這一戰中的行動,所以,我們也就只能從阿根廷艦隊當時的受襲擊情況來分析這場海戰了。
第一艘受到攻擊的是外圍的兩艘護衛艦,這是兩艘德國生產的MEKO2000型護衛艦。雖然,從效能上來講,這種護衛艦的綜合能力確實不錯,就如同德國的潛艇一樣,遠銷世界各地,但是,對於現代的海戰來講,護衛艦的欠缺太多了!美國海軍已經放棄了護衛艦,而歐洲(法意)聯合生產的護衛艦也已經大型化,比以前的驅逐艦都要大,而中國也準備讓護衛艦逐步退役,該用反潛驅逐艦承擔艦隊反潛任務。而這真是因為護衛艦的排水量太小,無法搭載更多的武器與探測裝置,特別是在執行反潛任務的時候,因為護衛艦受到了排水量的限制,無法使用大型反潛裝置,更是在與現代化的核潛艇對抗中佔不到一點便宜。可以想見,這幾艘即使先進的MEKO2000,在英國的“機敏”級面前,恐怕也佔不到一點便宜吧!
由於兵力充足,且“機敏”級裝備有“戰斧”反艦導彈,所以從北西南三個方向上對阿根廷艦隊發動了攻擊,每艘潛艇負責一個方向,而新趕到的兩艘“特拉法爾加”級核潛艇將負責最後的突擊!每艘“機敏”級發射了16每“戰斧Ⅳ”型反艦導彈。由於“戰斧Ⅳ”具備有聯合攻擊能力,所以16枚導彈幾乎是同時從一個方向上到達阿根廷艦隊上空的。而阿根廷艦隊的防空導彈驅逐艦,即從中國購買的“旅大Ⅳ”型(中國的170號驅逐艦,恐怕大家都知道吧)是分佈在艦隊內層的。而阿根廷艦隊並沒有預警機,而那架在馬島西面100公里上空巡邏的YJ…11正在引導返航的戰鬥機,同時主要的注意力是放在了東北方向上,防備英國的戰鬥機發動突然襲擊,根本就沒有注意到下面艦隊周圍的情況。所以,當導彈距離最外圍的護衛艦隻有35公里的時候,才被護衛艦上的對空搜尋雷達發現!
也許,大家知道的只是對陸攻擊型的“戰斧”,是在海灣戰爭中首次展露手腳,然後在巴爾幹半島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成為主力的那種“戰斧”,那就太不完全了。其實在研製“戰斧”的時候,最初的要求是反艦,而不是反潛。當時,蘇聯的幾艘“基輔”級航母開始服役,而美國海軍受到海面上的威脅已經大大增加。而此時,美國海軍就只有“魚叉”一種反艦導彈,顯然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所以,美國立即著手研製新一代反艦導彈,這才催生了“戰斧”,而最後當美國認識到由海到陸已經成為未來海戰的主旋律之後,才在“戰斧”的研製要求中加入了能夠對陸打擊!所以,“戰斧”同時也是一型非常優秀的反艦導彈,只是在這之前,從來沒有機會檢驗起反艦的威力了。
第一代的“戰斧”,因為電子技術的限制,特別是大規模積體電路還沒有開發出來,所以反艦型與對陸攻擊型是分開的,甚至對陸攻擊型都分成了幾種,而不能通用。但是的襖了“戰斧Ⅳ”的時候,電子技術的進步,已經能夠讓制導系統微型化,也就有可能將多種功能整合到一起了。所以,對陸攻擊型與反艦型是通用的,而分別只是在反射前,輸入不同的作戰指令,以及軟體程式而已!
阿根廷艦隊有6艘反潛護衛艦,出了在東面的一艘之外,另外5艘都在第一輪的打擊中被幹掉了。“戰斧”重達454公斤的半穿甲彈頭沒有給阿根廷水兵任何機會。4艘護衛艦被直接炸成了兩半,在不到一分鐘之內就沉到了海底,而好點的那艘,也只堅持了兩分鐘,讓一位正在外面檢查近防炮,而來不及返回艦內的水兵活了下來,而另外的艦員都隨同戰艦一起消失在了海面上。
很快,剩下的“戰斧”導彈又向內層的防空導彈驅逐艦撲了過去。相對來講,這次的攻擊就沒有多少效果了。
此時,天上的那架YJ…11已經轉移了監視方向,並且很快的發現了這批導彈,迅速的將目標引數傳給了防空導彈驅逐艦。雖然,阿根廷艦隊就只有3艘“旅大Ⅳ”級驅逐艦,但是這可是現在中國海軍的主力驅逐艦,其效能在與印度的海戰中就已經得到了檢驗,是一型非常不錯的防空導彈驅逐艦,並不比英國的45型差多少!每艘“旅大Ⅳ”能夠對付12個目標,雖然這是最佳效能指標,但是在實戰中,中國海軍曾經有一艘一次對付了8個目標,而且擊落了7個目標,成功率近90%!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效能了,即使是美國的“阿利·伯克”級,大概也就這個水平吧!(DD…21因為是對陸攻擊驅逐艦,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