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強大,也是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發展並不像中國這種新興國家,是依靠對外出口起步的,而是依靠美國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時常為吸引力,吸引外來資本,然後促進美國經濟發展。而現在,中國也正在走這條路,因為比起出口來,只有讓自己的時常成為別人無法忽略與拋棄的巨大誘餌,這樣的發展才可以擺脫最原始的痕跡,進入到一個正常的階段。所以,美國一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資吸納國,雖然,中國以每年2000億左右佔據了第二大外資吸納國的位置,但是比起美國這個龍頭老大來講,這僅夠美國每年吸收外資的零頭!
相對於透過國內自身需要來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吸收外資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身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而且對世界局勢的要求非常嚴格。不要說這次的大規模地區戰爭,恐怕非洲某個小國家的內戰,都將對美國的經濟造成衝擊。所以,在這場戰爭中,美國至少損失了2500億的外來資本。如果這些資本流入美國的話,至少可以帶動起10倍以上的美國國內資本活動,另外可以增加至少20萬個就業崗位,而因此為美國經濟做出的貢獻,至少在3萬億左右!可以看出來,美國因為戰爭受到的影響是非常明顯,而且強烈的。
另外,美國因此在對華貿易中,至少損失了5000億的進帳,因為中國國內已經自發性的拋起了反美風暴,抵制美貨,成為了中國人新的口頭禪。而這對美國的影響,就更為深遠了。
現在,美國的發展是依靠貿易支撐的,即使美國國內需求仍然為發展提供了大部分的動力,但是按照美國的國家發展戰略計劃,美國將部分放棄低端市場,努力控制新時代的高斷市場。而這就是,高階電子產品,軟體,網路產品,以及軍火,能源,航空,航天等等。換句話講,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時候,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的大腦。現在,世界上用的電腦的作業系統中,95%是由美國公司研製開發的,而這每年至少為美國增加了1萬億的收入。另外,美國在軍火,航空,航天,網路,電信等方面也是世界的龍頭老大。所以,美國的企業在生產出這些產品的時候,自然需要銷售到國外市場上去,隨著日本的沒落,歐洲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加強,那麼,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這類產品最大的吸收市場。因為這場戰爭,美國是不可能再向以往一樣,向中國傾銷他們的高階產品了。而且,中國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已經在戰爭中得到了加強,現在,中國已經開始著手施行“盤古”計劃,這就是加強中國自己在高階產品方面的開發研製與生產能力,逐漸擺脫對發達國家的依賴。而這對美國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
也許,有人會說,美國照樣可以抵制“中國製造”,以此來換取中國的妥協,但是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現在,印度的沒落已經讓中國失去了最大的競爭對手,而東南亞國家在南海戰爭之後,已經被中國打怕了,在很多問題上,都在看中國的眼色辦事,而非洲地區的發展一直因為內戰而停滯不前,南美的大部分國家也因為國內政治動盪,很難在出口市場上與中國競爭,即使是巴西,都因為國內的腐敗醜聞,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之中。而相對於美國在高階產品上的壟斷優勢,中國也在低端,以及中端產品上擁有著壟斷的優勢,不然中國還怎麼叫“世界工廠”。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船舶生產國,第一大鋼鐵生產國,第一大水泥生產國,第一大煤炭生產國,第一大服裝生產國,第一大日用品生產國,第一大電器生產國,第一大電腦硬體生產國。比起美國的產品來講,因為中國生產的眾多產品的技術含量並不高,成本就成為了競爭中的關鍵。而在2008年,中國還有5億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控制成本上,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與中國競爭。而且,沒有網路,人們可以照常生活,現在就有7億中國農民生活在沒有網路的世界裡。但是,沒有了衣服,沒有了電器,沒有了煤炭,沒有了鋼鐵,恐怕很難有人能夠生存下去。所以,在中國佔據優勢的市場上,是沒有人能夠與中國競爭,也沒有國家可以放棄中國的!
當然,從國際環境上來看,現在中國針對的出口市場主要在美國與歐洲,而隨著中國逐漸將出口地擴大到第三世界國家,即使美國製裁中國,不買“中國製造”,歐洲照樣會買,第三世界國家照樣會選擇中國的便宜產品。而在美國方面,與美國競爭最激烈的就是歐洲,中國不買美國的產品,可以向歐洲購買的,但是,美國不買中國的產品,他又能向誰購買呢?而且,美國只要撤出中國市場,恐怕歐洲會搶著進來,而這在臺灣戰爭之後,就已經證明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