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因為印度軍隊並不是潰散的伊拉克軍隊,印度軍隊也並沒有不戰而逃,而是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而一位美國將軍分析後認為,如果由美國軍隊來承擔中國解放軍的進攻行動,恐怕傷亡會在中國解放軍的十倍以上!但是,在這一場戰鬥中,也明顯的暴露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了控制人員的傷亡,軍隊的彈藥消耗速度遠遠的超過了所有人的估計。
戰鬥開始之前,36軍至少儲備了可以供一個月作戰(指剎野戰)的彈藥與物資。而按照羅開的計劃,這足夠支援到第一場戰役結束了。但是,當36軍完成了對因帕爾的進攻之後,彈藥已經消耗掉了80%,特別是坦克使用的榴彈,以及自行火炮使用的155毫米炮彈幾乎都見底了!而且,步兵使用的,用於城市戰中摧毀堅固工事的火箭筒,手榴彈,槍榴彈,以及步兵戰車使用的反坦克導彈(在城市戰中,步兵戰車攜帶的反坦克導彈經常用來摧毀遠距離上的,無法用坦克炮直接瞄準射擊的堅固工事)都消耗得太快。甚至連用來進行火力壓制的重機槍槍彈,以及坦克上使用的7。62毫米並列機槍,以及12。7毫米高射機槍的槍彈,步兵戰車的30毫米機關炮的炮彈都出現了緊缺。所以,當36軍拿下了因帕爾之後,不得不停下了進攻的步伐,等待後方的補給。
在這一情況下,羅開只得提前結束了在東部方向上的進攻。雖然此時第一階段戰役的目的已經基本完成,解放軍控制了印度東部突出地區東線上最重要的城市,取得了立足點,並且可以在這裡集結部隊,準備下一輪的進攻。但是看到如同退潮般向西逃跑的印度軍隊,36軍只能乾著急了,因為他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進行追擊了!
比起36軍在因帕爾的戰鬥,第1山地集團軍對提斯浦爾的進攻只能用糟糕,甚至用失敗來形容!
第一次進攻提斯浦爾的戰鬥是以失敗結束的,因為當時第1山地集團軍並沒有做好城市戰的準備,同時也缺乏重型裝甲部隊來進行城市戰,畢竟要翻過喜馬拉雅山,講重型主戰坦克送到戰場上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現在第1山地集團軍也沒有能夠控制一處大型機場,所以要想透過空中運輸來解決裝備上的問題,也是完全不可能的,空運只能夠保證提供彈藥以及輕型火炮,而這對城市戰的幫助並不大。
在得到了空中支援之後,第1山地集團軍在36軍進攻順利的刺激下,對提斯浦爾發動了三次進攻。而這三次進攻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只有8個小時,最短的僅僅4個小時。在吃了第一次進攻的虧之後,第1山地集團軍非常注意進攻部隊的掩護與接應工作。所以,當這三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的時候,部隊還是撤了下來。只是在這2天之中,第1山地集團軍至少陣亡了5000名官兵,另外還有上萬名官兵重傷失去了戰鬥力,被送到了後方的大型醫院救治。而這樣的情況,對要求嚴格的羅開來講,並不比失敗好多少。而在羅開看來,這已經是徹底的失敗了!
此時36軍結束了對因帕爾的進攻,並且需要時間獲得補給,還正好給了羅開解決提斯浦爾的機會。因為現在空中支援力量都可以集中到提斯浦爾來了。而在沒有重灌甲,以及有力的遠端炮火支援的情況下,第1山地集團軍要想攻下提斯浦爾,就只能依靠空中支援的幫助了。
當羅開親自接過對第1山地集團軍的指揮權之後,他並沒有急著開始地面進攻。因為他知道,印度人完善的地下坑道體系,將能有效的對付空中打擊。而要在這個戰場上獲得勝利,僅僅依靠空中力量是絕對不夠的。但是,羅開到底想透過什麼辦法來拿下這座堅固的城市呢?在新的進攻開始之前,恐怕沒有多少人想得到!
第五章 提斯浦爾
第五章 提斯浦爾
對於提斯浦爾的圍城戰最後演變成了一場破壞巨大的災難的原因,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羅開上將最後出版的回憶錄《征程》中有一段被刪除了的話。那就是羅開上將當時對提斯浦爾的情況為什麼會變得那麼糟糕的總結。這段話在審稿的時候還有,只是後來刊印的時候,被國家新聞出版總局發現有紕漏,涉及到洩露國家機密,最後被刪除了。由於羅開上將早以辭世,所以再也沒人知道這句話的內容了。但是,透過對當時情況的分析,可以隱約的看出來,羅開上將最後做出決定是受到多方面的影響的。
當解放軍在東部戰區對印度軍隊發動猛攻的時候,由許常青上將指揮的志願軍也在印巴戰場上發動了新一輪的進攻。與中部戰區的不一樣,這次許常青並沒有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而是透過逐步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