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1 / 2)

蒲安放出了一首詩的節選,“何事文武立朝綱,不及閨中林四娘。” 看到此詩的明庭朝臣面有愧色,一些人卻將頭扭向一邊,不欲多看。 觀眾們陰陽怪氣地評論道—— “一些大臣(不敢置信)(口吐白沫):女人?女人怎麼會領兵打仗?女人怎麼會比熟讀聖賢書的我們厲害,一定是假的……” “然後他們上戰場後,跑得比兔子還快。” “秦良玉一家最後都戰死沙場,只有一個侄子活下來,李維新最後歸降皇太極,後來在清朝還做了大官。” “明朝末年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同為一個國家的軍隊,還會互相不信任呢?他們也不想想,一把筷子難折斷,還是一根筷子難折斷。” “崇禎面臨的真是地獄開局啊,天降猛人都不一定救得了。” 【崇禎二年,清軍,就是當時的後金八旗軍進攻,接連攻陷永平四城,威脅京畿,史稱‘己巳之變’,秦良玉應詔率兵進京勤王,因為缺少糧餉,她將家財變賣,盡數充作軍餉。 在對上給明軍造成極大心理陰影的清軍,秦良玉並沒有畏懼,與其他將士一起,和清軍對抗,最後皇太極放棄了到手的永平、遵化、遷安,灤州四城。 皇太極退兵後,崇禎帝接見了她,併為秦良玉寫詩歌頌她的功勞,‘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插句題外話,崇禎帝傳世的詩總共五首,其中有四首都是誇讚秦良玉的。 崇禎七年,張獻忠起義軍攻陷夔州,秦良玉率兵鎮壓,迫使張獻忠退走。 崇禎十三年,各地起義軍四起,張獻忠聯合羅汝才,再度攻打夔州,然後羅汝才被秦良玉摁著暴打。 當時四川形勢越發嚴峻,秦良玉也曾獻佈防之策於巡撫、巡按,但要麼不被採納,要麼雖然同意她的計策,卻因無兵可派,無糧可餉,無法實施,三萬白桿兵幾乎全軍覆沒。 後來張獻忠攻破成都,秦良玉寡不敵眾,無法救下成都,於是退居石柱,駐守其中,張獻忠在四川活動時,從不敢去石柱。 明朝滅亡,清順治三年,南明朝廷加封秦良玉為太子太保,封忠貞侯,永曆帝封秦良玉為四川詔討使,平定四川叛亂,秦良玉此時已垂垂老矣,久病臥床,得知這個訊息,拜泣曰:‘老婦人朽骨餘生,實先皇恩賜,定當負弩前驅,以報皇恩。’ 秦良玉的家人皆為國盡忠而死,兩位兄長戰死於渾河戰役,弟弟戰死於奢安之亂,兒媳張鳳儀戰死於河北侯家莊,兒子戰死於襄陽,侄子戰死於沙普之亂。 最後只有一名侄子和孫子活下來,在順治十六年歸降清廷。】 秦良玉聽罷自己與家人的結局,久久坐著,不發一語。 朱元璋與崇禎聽到明朝滅亡四字,兩人齊齊一驚。 評論區的留言越來越多,有兩派人因為秦良玉在評論區吵起來了。 反對秦良玉的一方說:“秦良玉和清兵相比,就是被人家壓著打,她只能鎮壓農民起義,對付自家人。” 支援秦良玉的一方說:“農民起義算什麼自家人?明末的農民起義,那就是一群土匪,張獻忠佔據四川后,好多四川百姓都跑到石柱避難,秦良玉的白桿兵無論在明史還是清史中的記載,都是秋毫無犯,勿傷百姓,再者說了,渾河戰役時,清兵出動大炮才把白桿兵打敗,白桿兵戰鬥力不弱。” 兩派人有來有回,吵得越發激烈。 蒲安連忙阻止事態發展,總結道—— 【總而言之,秦良玉具備優秀的軍事才能,這一點毋庸置疑,至於鎮壓農民起義,作為明朝的將領,她聽從皇令,這一點也能理解。 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在明末這個黑暗時期,諸多自詡‘大明中流砥柱’之人,如軟骨頭一般,要麼歸降闖李自成,要麼歸降於清兵,如秦良玉這般忠毅之人,實在少見。 其實秦良玉將軍作為石柱土司,白桿兵是她的私兵,她其實可以不管大明的死活。 四川天府之國,易守難攻,她完全可以偏安一隅,過自己的好日子,等到清朝建國,對土司招安,她可以像那些世家大族一樣,皇帝倒了就倒了,國亡了就亡了,不過換個老闆,繼續打工罷了。 可秦良玉沒有這麼做,她懷有一顆愛國之心,無論何時,愛國精神都是值得讚揚的。 從古至今,在大家的固有思想中,好像無法將戰爭與女性聯絡到一起,很多人都認為戰爭是男人的遊戲,戰爭讓女人走開。 但戰爭其實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身強體壯的會上戰場,會直接影響戰場格局,身體素質不那麼好的,則會做後勤,間接影響戰場格局。 秦良玉作為唯一一位被正史將相傳記載的女將軍,讓許多女性看到了可能性,不符合大眾與傳統身嬌體弱、膚白纖細的審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