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部分(3 / 4)

小說:錦衣夜行 作者:冥王

以儘量經由海道。這樣,可以減輕河道轉運的層層損耗,無論是速度還是運輸量,都要遠超河運。同時,也可以減輕運河運輸的沉重負擔,讓河道於工商及民運,你以為呢?”

夏潯聞言大喜,這段時間,他也一直在瞭解有關海洋的事情,以他一個後世人所瞭解的歷史知識,再結合他所掌握的當下的實際情況,他認為,把大明放棄海權的罪責,歸咎於儒家思想培養下的文官政府因循守舊不思擴張,那是不公平的,至少它不是主要原因。

大明放棄海權的真正原因,應該是大明向海洋擴張的原動力漸漸消失了。

秦漢以來,儒家成為官方唯一遵崇的學說,天下都是由儒家弟子把持的,他們有放棄過向外擴張嗎?當帝王們有擴張領土之功勳時候,儒臣們是為之歡呼鼓舞、大加讚譽呢,還是竭力反對?為什麼陸地擴張他們歡迎,海洋擴張他們就不以為然了?

為什麼陸地擴張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們就築起了長城,心滿意足了?可有人發現建築長城的地方內外兩重天?為什麼長城內側農耕發達,而長城外側卻是碧草連天?是因為沒有人去種植還是因為再往外延伸,當時的氣候和農耕條件已經不適宜種植?

這些古代的政治家們,雖然主觀上未必明確地認識到並且以此為行動準則,但是客觀上他們就是以此為行動標準的,那就是:利益!

當擴張帶來的好處大於戰爭成本和佔領成本的時候,那就是開疆拓土,就是受到支援和褒揚的。反之,就是窮兵黷武,就要受到大臣們的反對。他們的態度,就是下意識地依據這一標準而改變的。當然,這也不是唯一原因,但它才是主要原因。

甚麼開拓足夠的生存空間、或者那些看似荒涼的地方其實有無數的礦藏,所以應該不惜一切統統佔領,那是沒出息的子孫做的白日夢,對時人來說,根本不存在這個理由。

現在的人口,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還沒有產生生存空間的壓迫感,現在的人也無從去開發勘測、去發現那些不毛之地下邊埋藏著甚什麼寶貝。如果繼續擴張下去,是勞民傷財,是入不敷出,那它自然而然就會成為所有人竭力反對的東西。

朱元璋早年的時候,大明水師還是比較強大的,那是因為大明當時有控制海權的需要,他們需要打擊張士誠、方國珍等逃到海外的殘餘勢力,他們需要加強東南沿海的防務,這些構成了明初海軍發展的動因。

朱棣後來七下南洋,交通海外諸國,主要還是政治需要,是為了揚威異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大明水師艦隊一路下去,彷彿巨輪碾螞蟻一般,把陳祖義等大大小小的海盜團伙掃蕩一空,把對大明懷有敵意的南洋小國一一懾服、又把南宋以來流落南洋的華人大量接回本土,南洋華人貿易網極劇縮水……

與此同時,大明艦隊的強大,也使倭寇遭受重創,加之中日勘和貿易興起,倭寇組織者有了合法的貿易渠道,倭寇的威脅在那段期間也減少了。以上種種,使得不管是在海防安全方面,還是在貿易壟斷方面,海洋對大明都已不再存在威脅,也帶不來更多的利益,因此,當政治任務完成之後,也就無人再去注意海權的重要性了。

當然,這些只是夏潯想到的,實際上還有一些其它原因。比如人口的流動不僅僅是南洋華人大量歸國,由於北京的建立,中原內部的人口和經濟中心也在北移,浙江、福建、廣東一帶人口大量向北方遷移,遷移人口最多的浙江一帶,在永樂朝時當地有一半人口流動到了北方,這一系列變動,都使大明帝國對海洋的興趣越來越小。

同時,韃靼和瓦剌的崛起,也使得大明帝國的戰略中心必然北移,漸漸形成軍隊建設的大陸軍主義。

一支軍隊的建設,是需要軍費的,這種時候,大明帝國的軍費必然向北方傾斜,向步兵、騎兵傾斜,海軍不但得不到建設,軍費反而大量被削減、挪用,最終,艦隊只能在海港中爛掉,航海資料被兵部銷燬,遠洋艦船停止建造,海外私人貿易嚴禁進行,海權被拱手相讓了。

夏潯認識的雖不全面,卻已隱隱發現了問題的本質,所以聽到朱棣這個設想的時候,他大為歡喜。

朱棣是一個難得的肯重視海權的皇帝,雖然他的本來目的是政治層面上的,並不足以支撐大明海權的長久持續發展,可是如果自己能夠推波助瀾,加強大明在開發海洋這一過程中實際利益的獲得,那麼,大明的戰艦還會爛在船塢裡面嗎?大明還會在意識到海權的重要性時,已經足足落後西方一個世紀嗎?

夏潯歡喜之下,登時化身黃真第二,馬屁不要錢地向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