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1 / 4)

子曰:“人之生也①直,罔②之生也幸③而免。”

【註釋】

①也:語氣詞。②罔:誣罔的人,不正直的人。③幸:僥倖.

【譯文】

孔子說:“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過 是僥倖免於禍害罷了 。”

【讀解】

正直是立身處世之本。

不正直的人雖然也可以欺世盜名,僥倖生存,甚至可能福祿 雙至。但是,多行不義必自斃,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而已。

拿精忠報國的岳飛與奸臣秦檜來說,雖然岳飛被“莫須有”的 罪名陷害而屈死風波亭,秦檜卻飛黃騰達享著高官厚病但最終 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人從宋後少名檜,我 到墳前愧姓秦。”當你到西子湖畔的嶽王墳前去看到這地對聯隊 又有何感想呢, 正直的人流芳千古,不 正直的人遺臭萬年, 這就是直與罔的最終結局罷。

………………………………………………

知之、好之、與樂之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 為樂的人。”

【讀解】

無論是學習還是進德修業等等,這都是三種不同的境界:知 道……喜好—一樂在其中。

“知道”偏重於理性,物件外在於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 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所以,當需要我們身體力行進行實踐 的時住,往往難以做到。比如說我們都“知道”鍛鍊身體很有好 處;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來堅持鍛鍊身體,那就很少有人 能做到了。

“喜好”觸及情感,發生興趣。就像一位熟識的友人,又如他 鄉遇故知,油然而生親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於我,相交雖融融, 物我兩相知。比如說我們很多人都會說自己“喜好”看書,這是 確實的,但‘各好”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數人是“好讀書,不 求甚解”,這本測覽測覽,那本翻閱翻閱,覺得有些累了,扔在一 邊,明天再讀。這就是“好之者”,甚於“知之者”,但還沒有進 入“樂之者”的境界。

“樂在其中”才是“樂之者”的境界。這種境界有一個最恰如 其分的詞語來形容,這就是“陶醉”。陶醉於其中,以它為賞心樂 事,就像親密愛人一樣,達到物我兩忘,合二而一的境界。比如 顏回,住在貧民窟裡,用竹籃子打飯,用瓜瓢舀水喝,人們都忍 受不了那種貧困,而顏回自己卻樂在其中。(《雍也》)又比如孔 子,發憤起來就忘記了吃飯,高興起來就忘掉了憂愁,甚至連自 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述而》)用當今時髦的話來說,這就叫 做“太投入了!”

很可惜,現在“投入”學習,“投入”修養自己的人都太少了,而多半“太投入了”的,是在麻將桌上,坐在那裡居心叵測得很,那可真是達到了“樂之者”的境界 啊!

樂之者,不亦樂乎?

………………………………………………

因材施教,不要對牛談琴

【原文】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

孔子說:“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讀解】

在聖人看來,人的智力是分為上、中、下三等。

如果你是教師,就應該據此分析學生的不同資質,採取不同的難易深淺,以免對牛談琴,使對方不知所云。

如果你是公關小姐或公關先生,就應該據此向你的公關物件挑開適當的話題。

總而言之,“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關鍵是要有共同的語言。

………………………………………………

有耕耘才有收穫

【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①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 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註釋】

①民:通“人”。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子說:“致力於人世間該做的事情,對鬼神報敬而遠之的態度,這就可以說是明智的了。”樊遲又問什麼是仁。孔子說 :“有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