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人與達人
【原文】
子張問:“土何如斯可謂之達①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 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②,在家③必聞。”子曰:“是聞也,非 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④。在邦必 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 在家必聞。”
【註釋】
①達:通達,指見識高超,不同流俗。②聞:指有名聲。③家: 舊注指卿大夫的封地。“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官,與“在邦”(在諸侯的國 家做官)相對。其實,也不必作此拘泥的理解,可以泛指家居或在家族中。 ④下人:甘居人下,指對人謙虛,“下”作動詞用。
【譯文】
子張問:“讀書人怎樣才可以稱得上是通達呢?”孔子說:“你 所說的通達是指什麼呢?”子張回答說:“就是在朝廷做官一定有 名聲,居家也一定有名聲。”孔子說:“那是名聲,不是通達。通 達是指品質正直而見義勇為,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論和觀察別人的 臉色,時常想到對人謙讓。這樣的人在朝廷做官一定通達,居家 也一定通達。至於那種只有名聲的人,表面上做出愛好仁德的樣 子,實際行為卻違背仁德,還自以為是地以仁德的人自居。這就 是你所說的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聲,居家也一定有名聲。”
【讀解】
從聞與達說到聞人與達人。
我們今天也偶爾聽人說誰是什麼什麼領域的聞人,這裡的聞 人是指有名氣的人,也就是名人。可是,在孔子與子張的對話裡 所說的聞人,卻有特定的含義,指的是那種徒有虛名,沽名釣譽, 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違”,欺世盜名的名人。這一點特別需要引 起我們的注意。而且,我們也建議現在愛這一點語言的時髦,有 時復一點古的人有要濫用“聞人”這個詞語,對於通常意義上的名人 ,還是說“名人”的好,不要說成了“聞人”。不然的話,萬一有誰用聖人 關於“聞人”的論述一套,豈不把那千人崇拜萬人捧的名人說成偽君子 一樣的欺世盜名之徒了嗎?
至於說到達人,則是通情達理,通權達變,通泰練達的人。具體 說,達人有三個條件:第一,品質正直而見義勇為;這是慷慨好義。 第二,察言而觀色;這是通情達理。第三,慮以下人;這是謙虛待人。 凡是達到這三個條件的的,就是達人。
達人當然也可能出名,成為名人,但卻是名實其符的名人,與名不符實的 聞人有著根本的區別。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我們要做名實相符的名人,而不要做 “色取仁而違”,欺世盜名,名不符實的聞人。或者,根本就不要做什麼聞人名人,而只要做一個能達的人。當然,因為通達而不經意地出了名,那也是無可 奈何的事,就只有順其自然了罷。?
………………………………………………
先事後得及其它
【原文】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 “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②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 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註釋】
①修慝(te):修,整治而加以消除。慝,邪惡,錯誤。②其:這裡 代指自己。
【譯文】
樊遲陪孔子在舞零臺下遊覽,說:“請問怎樣才能提高品德, 消除錯誤,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做事後收穫,這不 是提高品德了嗎?多檢查自己的過錯,少怪罪別人,不就能夠消 除錯誤了嗎?由於一時的憤怒而忘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連 累到父母,這不是迷惑嗎?”
【讀解】
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子張也曾經向孔子請教過“崇德,辨 惑”的問題,孔子的回答是:“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 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可這裡樊遲問 同樣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卻是另外一番話了。這又一次使我們看到,孔子在任何問題上都是因材施教,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進 行不同教育的。
在《雍也》篇裡,當樊遲問仁時,孔子已經回答過:“仁者先 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這裡樊遲問怎樣提高品德時,孔子又回答:“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先事後得也就是先難後獲,都是有耕耘才會有收穫的意思。看起來,樊遲多少有一點坐享其成的懶漢思想罷,所以孔子在他提出的兩個問題上回答同一個意思,一再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