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人不透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尚書。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讀解】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還得要經過打磨加工。用這個道理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切合實際一些。洛克認為,人的心靈天生來像一張白紙,後來透過經驗積累和學習,便在白紙上畫出了各種圖畫。
玉石同白紙顯然不一樣的。白紙什麼都沒有,而玉石則包含了潛在的有用成分和價值。白紙上的痕跡是外力機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則是讓他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儒家的學者一方面承認了人所擁有的天賦和才能,(不像白紙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則強調了開掘和發展天賦、才能,必須透過學習的過程,使他們得到充分的展現。確定了這個大前提,剩下的問題便是開掘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是具體的操作方式的問題。
………………………………………………
雖有嘉餚①
——實踐出真知
【原文】
雖有嘉餚(2),弗食,不知其旨也(3)。雖有至道(4),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5)。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6)其此之謂乎!
【註釋】
①本節選自《學禮》。②餚:帶骨頭的肉。(3)旨:甘美的味道。④至道:好到極點的道理。(5)困:不通。(6)自反:反躬自省。(7)強(qiang):勉勵。(8)學(xiao)學半:意思是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內食,但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讀解】
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毛澤東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從這裡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於行動,透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清醒冷靜的態度面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不敢於承認,使知道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絡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正如毛澤東所說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鋪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實的和實際的。
………………………………………………
古之教者①
——用制度確保教育的是實施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2),黨有庠(3)。術有序(4),過有學(5)。比年入學(6),中年考校(7)。一年視離經辨志(8),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9)。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10)。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11),而遠者懷之(12),此大學之道也。記曰(13):“蛾子時術之(14)。”其此之謂乎!
【註釋】
①本節選自《學禮》。②家:這裡指“閭”,二十五戶人共住一巷稱為閭。塾:閭中的學校。(3)黨:五百戶為黨。庠(xiang):設在遂中的學校。④術(sui):同“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序:設在遂中的學校。(5)國:京城。學:大學。(6)比年:沒年。(7)中年:沒隔一年。(8)離經:給經書斷句。(9)小成:小有成就。(10)大成:大有成就。(11)說:同
“悅”。(12)懷:嚮往。(13)記:記言記得事的書。(14)蛾(yi)子:小螞蟻。術:學習。
【譯文】
古時教學,閭中有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