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顧寧平時過年放假七天不一樣。
這裡過年早早就開始備年貨了,接下來幾天都有的忙。
顧寧和喜姐兒商量,作坊到年二十七是最後一天,等過了初五再開工。
這幾天提前多備點貨。
喜姐兒道:“豆皮兒和豆乾都已經開始備著了,就是豆腐需要現做。”
在兩個店裡也提前提上告示,讓樂哥兒他們告訴顧客,年二十八就關門了,別到時候空跑一趟。
樂哥兒和小牛在店裡邊賣豆腐邊囑咐:“二十七就是最後一天了,這幾天需要豆腐,您提前買好留著過年吃。”
“好,提前祝你們新年快樂!”
樂哥兒按照顧寧說的教大家:“吃不完的豆腐就放水裡,放在沒有火的屋裡去,這幾天天冷,過個四五天不是問題。”
“吃的時候如果聞著變味兒了,就壞了不能再吃了。”
阿旺和小米在攤子上忙的飛起,從十五開始,書院放假後,他們的生意就變得特別好。
終於暫時的可以不用讀書了,孩子們如同出了籠的小鳥,撒了歡兒的在街上亂跑。
光顧各類玩具攤和小吃攤。
除了糖葫蘆,炸糖糕這類吃食,最受歡迎的就是鐵板豆腐了。
孩子們乖乖的圍在小吃車旁,一個個仰著臉等著自己的鐵板豆腐。
把阿旺和小米樂的不行。
豆腐店到年二十七就是最後一天了,他們準備多備點豆腐,賣到年二十九。
豆腐多放個兩天是沒問題的。
小牛也在盼著過年,今年他家多了個嫂子,想想都開心。
樂哥兒也在期盼,今年可以過個好年,往年他和喜姐兒都沒新衣服穿,今年喜姐兒早早的就給自己和樂哥兒各做了一身新衣服。
樂哥兒給他爹和娘也各買了一批布。
至於顧吉祥,他娘不給誰做都會給他哥做的。
顧寧和喜姐兒,正跟村長和會計對著賬。
會計啪啪打著算盤。
“共計出豆腐七萬五千斤,千張......”
“截止臘月十五,作坊的兩個半月收入總計二十一千貫錢,等於二百一十兩。”
喜姐兒翻著自己的賬本:“對!”
“去除工資每日二十人六百文銅錢,工錢四十五貫銅錢,即四十五兩。”
“去除每日消毒用品八十文,合計六貫銅錢,即六兩。”
“......”
“最終盈利共計一百二十兩。”
顧世昌簡直不敢相信:“多少,一百二十兩?”
才不到三個月,他們竟然得了這麼多錢,哈哈哈哈。
顧寧倒是淡定,這是到本月十五的賬單。
接下來幾天銷量會翻番。
按照之前的約定,顧世昌拿出十二兩拿出來給顧寧。
“這是約定的百分之十。”
顧寧沒推辭收下了,這是他應得的。
接下來,他也要給他的小夥伴們算一算工資了。
相比於顧家村的,顧記豆腐的賬就好算多了。
每日結束後,當日的賬本都算的清清楚楚。
直接一算出總數就可以了。
樂哥和小牛忙完圍坐在桌子旁,看喜姐兒噼裡啪啦的打算盤算賬。
算盤是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是由早在春秋時期便已普通使用的籌算逐漸演變而來的。
它不但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而且是在阿拉伯數字出現之前曾被人們廣為使用的一種計算工具。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
清代數學家梅啟照等人認為,算盤起源於我國的東漢、南北朝時期。
其依據是,東漢數學家徐嶽曾寫過一部《數術記遺》,其中著錄了14種演算法,第13種即稱“珠算”,並說:“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
後來,北周數學家甄鸞對這段文字作了註釋:“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遊珠,中間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至下四珠所領,故‘雲帶四時’。”
“其珠遊於三方之中,故云‘經緯三才’也。”
這些文字,被認為是我國最早關於珠算的記載。
但是近代的一些學者認為,《數術記遺》中所描寫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記數工具或者只能作加減法的簡單算板,與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