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珣“親手”做的風箏,早就送出去兩個……隆慶皇帝和太子的。
剩下兩三個,朋友太多不夠分,不知道送給誰比較好。
兩位王姑娘,他親口答應要送風箏的。
當下,晏珣拿出兩個一模一樣的燕子風箏,讓人給兩位王姑娘送去。
“剩下一個,就送給太嶽吧!雖然他差點坑了我,但他一定沒有壞心思。”晏珣琢磨著。
親友間互贈風箏是習俗,像晏珣這樣親手做的,格外有意義。
晏珣走回前面,跟虎頭、阿豹和常歡幾個堂兄弟們說話。
虎頭說:“村裡人聽說我能到京城,都很羨慕。你們看著有什麼我能幹的,儘管讓我做。”
撐船種地養鴨醃製鹹鴨蛋,他都是一把好手。
晏珣笑著說:“你先跟著阿豹熟悉熟悉環境,不急著做什麼。我現在雖然身兼翰林院和東宮的官職,比起在寧波來還閒一些。”
翰林院每個月有六到八天的假期。
掌院學士時不時翹班不去衙門,也沒有人說什麼。
阿豹樂呵呵地說:“虎頭哥放心,京城裡也就這麼回事,住多幾天就習慣了。”
阿桂嬸一家進京,阿豹是最高興的。
終於一家人團聚,省得相互牽掛。
不一會兒到了飯點,晏家設了幾桌家宴招待遠道而來的親戚。
小孩子們呼啦啦進來,洗乾淨手排好隊準備吃飯。
圓圓挺著小肚腩排在最前面,她是姑姑,是長輩!
吃完飯,晏珣派去送風箏的隨從也回來了,低聲回稟:“太倉王家收了風箏,阿衡小公子聽說秋生回來,鬧著要來我們家;新建伯府的人前日回了南邊,只留下一房下人看房子。”
“咦?他家走了?我怎麼不知道?”晏珣有些詫異。
王正億剛進京的時候很活躍,四處拜訪故交,怎麼突然跑回家鄉?
晏鶴年走過來說:“風箏送出去了?”
“爹,你知道新建伯府的人回南邊的事嗎?”晏珣問。
“哦……你送張四維的時候,他們就走了。因為不是什麼大事,就沒特意跟你說。”晏鶴年淡定地回答。
晏珣:“……你又叫我去送風箏!人走了你不提前說,不是白跑一趟嗎?”
“風箏不是送出去了嘛?怎麼能算白跑?”晏鶴年很淡定。
晏珣合理懷疑老爹想看自己的笑話,但是他沒有證據……老爹某些時候老不正經的,像個老頑童。
“王正億跟太嶽有些不愉快,在太嶽這裡碰了一鼻子灰,拂袖離京。”晏鶴年簡略地說,“裡頭是什麼原因,你有空再琢磨!”
晏珣皺眉想,王正億跟張居正能有什麼不愉快呢?
已知徐階是王學門人,張居正是徐階的弟子……可是張居正的境界,已經超脫了學派。
或者說,張居正真正踐行“知行而一”,用一生去實踐自己的政治理念。比那些沒學到心學精髓的學問家,超前不只一步兩步。
王徽聽了兩句晏家父子的對話,知道晏珣做的風箏,最終只送給了阿衡的姑姑。
那位王姑娘,方方面面都很合王徽的心意。
但說到底,要合晏珣的心意才行。
圓圓人小鬼大的,湊到晏珣跟前,冷不丁地問:“哥哥想什麼?”
“張居正。”晏珣脫口而出。
正準備打趣的人一聽,都哭笑不得……說著送風箏,你不想著大好春光去踏青放風箏,卻想張居正!
……
張居正也在想晏珣。
沒有讓晏珣去做應天巡撫,多少有一點遺憾。
這一次廷推的結果,張居正看得比其他人更多。
王世貞此人,從嘉靖年間就一直病懨懨的,時不時作詩感懷、有白首之嘆。還時不時就上奏疏請求致仕,不想做大明的官。
之前王世貞被選派為山西按察使,因在路上生病,到任時已經逾期。
“強扭的瓜不甜。皇帝明知王世貞不想做官,偏偏就要讓他做。”張居正沉吟。
他現在越來越看不懂皇帝了。
隆慶七年,和以往的每一年似乎沒有什麼不同,但皇帝卻更加難以捉摸。
彷彿突破某種枷鎖,做事更如羚羊掛角。
讓王世貞做應天巡撫,雖然不如晏珣恰當,也算神來之筆。
因為海瑞把“惡人”先做了,王世貞素來是老好人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