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貢院建於永樂年間,最初考棚用的是木板和蘆葦蓆,經過一代代人修繕,規模比江南貢院還宏大。
第一道門是龍門,進去後有三個門。
中間的門上懸著“順天貢院”大匾額,東西門分別懸著“明經取士”、“為國求賢”匾額。
舉人在轅門外按省份集合,等待點名進場。
南直隸作為兩京之一,隊伍就在北直隸後面,晏珣等人並未等太久。
入場之時,有提調官檢查考生的保結書和告身文書。
提調官通常由禮部儀制司員外郎擔任,堂堂從五品京官,冒著瑟瑟寒風為考生檢查“准考證”。
考生屏氣凝神,一步一步懷著朝聖般的心情上前。
短短的一段路,有些人走了一生。
人群中有一個老態龍鍾的舉人,由曾孫子陪考,手裡提著一個大燈籠,寫著“百歲官場”四個大字。
天下哪有百歲的進士?
老人的意思是:我就是來“走過場”,不可能把三場考完……真的熬三場,怕是橫著出來。
龍門之前無老幼,考到白頭也沒有加分。
核實身份之後,就要進行搜檢。
參加會試的都是舉人老爺,搜檢的兵丁動作文明很多,過程卻更加嚴格。
毛筆會被檢查有沒有可以扭動的旋蓋、裡面有沒有小紙條;
硯臺有沒有夾層;
鞋底、衣服內側、襪子、髮髻……
所有的一切,都要袒露出來,想要夾帶作弊幾乎不可能。
沒辦法,別以為讀書人就是君子,你能想到的作弊花樣,都有人試過。
衣服一層層脫掉,再一層層穿上,在這種時候凍病就是祖宗不保佑……今年清明別想吃燒豬。
搜檢之後,領取考卷,按著卷頭上的考號對號入座。
會試匯聚全國精英,沒有提堂號——考舍按天干地支排序,全憑運氣。
江湖傳聞,角落的號房光線差,有時白天都得點蠟燭,被往屆考生認為風水不好。
據說誰被分到這些號房,十有八九考不上。
楊仲澤眼看著晏珣進入前排考舍,自己越走越偏:……摔!我就知道,又是這樣!
老楊家的祖宗一次也幹不贏姓晏的?
眼前的考舍,陰冷潮溼、光線昏暗,牆角還有青苔,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江南知名鬼屋。
“既來之則安之。”楊仲澤自我安慰,但還是得說一句……辣塊媽媽的,這回真的是“坐監”。
晏珣已經進入考舍,在生火爐。
天氣太冷,墨都被凍住,需要先用爐火烤。
據說有些公子哥兒不會生火,在考棚裡欲哭無淚。
晏珣的動作很小心,因為考場對用火有嚴格規定,誰生火鬧出大動靜,也會被“扶出”。
這是有過慘烈的教訓。
明英宗天順四年,會試貢院起火,十多名舉人葬身號舍。
但朝廷沒有吸取教訓……
天順七年會試又一次發生火情。
負責考場紀律的官員嚴守規定,禁閉貢院大門,以至於“燒殺舉子九十餘人”。
事後,明英宗贈予死去的舉子進士出身,親自為他們撰寫祭文。
但是這種死後哀榮,誰都不想要啊!
尤其像晏珣父子倆都在貢院裡,有個萬一就是團滅。
爐火升起,考舍溫度上升。一切準備就緒,晏珣平心靜氣看考題。
會試和鄉試一樣,第一場考四書義和經義,文章要求嚴格按照八股格式作答。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道四書題,由皇帝命題,考生們集中全力拼殺的也是這三題。
三題之中,又以首題份量最重。
第一題挺長:“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出自《論語》。
題目不怪,可是答題範圍很窄。
孔子和弟子顏回討論士人用舍行藏兩種生活選擇。
題目太明確,答這種題就不能擴大或縮小,只能豎著挖井,從井口到井底一樣粗。
皇帝出這道題是怎麼想的?主考官袁煒又想聽什麼?
晏珣凝神思索,他初心是卷老爹讀書,結果把自己捲成八股文高手……這種感覺誰懂啊!
八股第一部分“破題”,晏珣提筆寫到:聖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