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修《承天大志》可以升官,朝中高官們都想把大餅給自己的門生。
晏珣不知道,歷史上因為這本大志,徐階和袁煒幹翻臉,高拱和瞿景淳直接對罵。
鬧到後面,張居正修的大志,呈給諸位大學士稽核,袁煒“篡改殆盡”;袁煒改過的,徐階“盡篡改之”。
你以為高官首輔們心裡都是家國天下?
也可能為一個餡餅擼起袖子罵街。
晏珣是袁煒的學生、瞿景淳的下屬……這麼說來,這一局是袁煒、瞿景淳勝了?
面對徐時行隱晦的疑問,晏珣一臉無辜:“瞿大人說,上面爭來爭去,陛下說你們吵成這樣成何體統?抓鬮聽天意吧……然後就抓出我的名字。神奇的是,雙方都說沒有題名我。”
這不是天意嗎?
雙方……甚至是徐階、袁煒、高拱和瞿景淳四方大戰,結果花落晏珣。
問一問,都說沒有題名晏珣。
那抓鬮結果是怎麼出來的?
總不能,皇帝幫著晏珣作弊?
徐時行:“……是天意啊!”
看看人家晏家祖宗多努力,自家祖宗……咦?該改姓了?
更神奇的是,對這個結果,各方似乎都可以接受。
袁煒:晏珣是我的門生,雖然不是最親近的,總好過旁人;
徐階:勾結藍道行趕走嚴嵩,靠晏鶴年出馬,晏珣算自己人;
高拱:晏珣是裕王的朋友,只要不帶壞裕王,可以栽培;
張居正:晏家父子心懷天下、可以共事;
瞿景淳:嘿嘿,這是我下屬。
反正對方沒贏我沒輸,好活兒給小晏郎正好。
晏珣這個蝴蝶翅膀一煽動,倒讓這群朝中大佬暫時放下袖子,減少一樁摩擦。
大明一家親就靠晏珣了。
皇帝:……深藏功與名。
修《承天大志》就在翰林院的編史館,幾張長桌拼在一起,樸素而簡潔。
同樣的品階,京官的威風遠遠不能跟地方官比。
但新科進士們都想留京,不想外放。
天子腳下,離權力中心最近。
晏珣帶上徐時行和兩個年輕翰林,就修書的事,坐在長桌邊開會。
“《承天大志》由我們翰林院修,也就是李、瞿兩位大人總裁。兩位大人事忙,才交給我暫時負責。我年輕學淺,希望諸位同僚多指點。”
眾人臉色好看些,原來是李春芳、瞿景淳總裁,那就不奇怪。
工作嘛,肯定是層層下壓。最高領導掛名,中間領導稽核,基層幹活。
“嘉靖二十一年顧璘主導修成《興都志》,陛下獎賞修書的諸位大臣,但對書的內容不滿意,特別是皇考妣的事蹟……
這一次重修,書名由皇帝親自命為《承天大志》,我們的方向是清晰的。”
晏珣這麼說,眾翰林一副我懂的表情。
地方誌,如果只是介紹地方歷史、地理、人文,一個縣學就能完成。
上一版《興都志》的執行編輯顧璘就是那個一見少年張居正就誇為國器、解下腰帶相贈的湖廣巡撫。
以顧巡撫的眼光和本事,修個地方誌有什麼難度?
皇帝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沒拍夠他爹孃的馬屁。
眾人議論一番,定下這一版《承天大志》的基調:
今之興都寶藏,二聖冠為皇上龍興之地,即我聖祖之中都也……二聖積累功仁之所貽,皇上中興德業之由肇……
既是地方誌,又可以說是皇帝爹孃的傳記。
編書這種事,晏珣此前就有經驗,此時安排工作井井有條。
“初步將大志分為十二個部分,基命紀,龍飛紀、聖孝紀、大狩紀……等等,我負責龍飛紀、聖孝紀和大狩紀,其他的你們分一分?”
晏珣領最難、拍馬屁功力要求最高的三部分。
在座總共四人,其中一個是徐時行,他也領三部分。
有一些地理人文、客觀事實的部分,照搬上一版,修修改改就行。
這麼分工,眾人都覺得不錯……差事不難,事成之後升官,比修史熬啊熬的有盼頭。
人人都說翰林前途遠大,可多少人沒熬住翰林院的風霜苦悶,將滿腔理想和抱負埋葬在一篇篇華麗麗的文章中。
外頭打著燈籠難找的三鼎甲,這裡處處都是。
晏珣知道,做菜需要“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