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石現在也遇上了一件他也搞不太懂的奇怪問題,大秦內閣首相、財政部聯名發來一件緊急密報。
財政部新任副部長薛萌妹說:
大秦帝國銀行現在日夜三班倒不停的印刷紙幣,但是大秦民間依然缺少紙幣。
經過國土安全域性特工的全面調查,沒有調查出大秦境內有人或是組織,盜印或是私囤大秦紙幣,大秦印製的海量紙幣卻在市場中消失的無影無蹤。
最奇怪的是,大秦印刷紙幣的黃金抵押卻在不停的變多。
財政部薛副部長也認為這件事非常詭異,大秦境內市面紙幣忽然不夠用了,沒有足夠紙幣,現在金、銀幣又有重返流通領域的趨勢。
起因是帝國銀行裡負責兌換的工作人員發現,帝國銀行剛印刷出來的紙幣發放出去,兌換都很正常,接下來王城人拿著存單來帝國銀行兌付取錢用時。
帝國銀行工作人員卻發現沒有足夠的紙幣兌付存單,只能把銀行應急的金、銀幣兌付存單,而且這不是孤立事件,兌換人員就將這個情況上報,大秦內閣高度緊張,急忙派人展開調查。
調查後發現市場裡商品充足,買賣行為正常,可是王城市場上卻缺少紙幣,王城人現在都養成了把紙幣存入帝國銀行吃息的習慣。
王城人把拿到手的紙幣存入帝國銀行,需要用時,王城人拿著帝國銀行開具的存單,前往帝國銀行兌付。
面對要兌付的存單,帝國銀行內卻沒有留存紙幣,當初為了推行紙幣流通,只要初有黃金白銀兌付,就會立即敞開了兌換紙幣,致使紙幣全部兌換完了。
帝國銀行想著,反正紙幣會很快再流回帝國銀行,所以沒有留存應急的紙幣,這時為了應急,只能將存單又兌付成金、銀幣。
這樣做雖然對帝國銀行的信譽,對大秦紙幣的信用,都有好處,可是財政部薛副部長總是想不通,所以當成異常情況上報給正部長春花。
春花對這種陌生的知識,沒見過的怪事,只能交給離石處理。
離石也搞不懂,財政部印刷紙幣、兌換紙幣的錨定物黃金抵押量,現在紙幣發行出去了,兌換回來的黃金也在增多。
可是多出來的紙幣去哪裡了?
天上掉錢,不是陷井就是圈套!
怎麼看大秦國庫都沒有損失,但是對這種詭異情況確正在發生,確讓首相和財政部的要員有些害怕,他們說不清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只能將這種情況上報給離石,等待離石能指點迷津。
離石又翻了翻蓋世太保和軍情局的簡報,也沒有發現他們發來的簡報中,有關大秦紙幣的流向有什麼異常的情報。
這就說說明大秦紙幣的印刷和流出都是正常的,如果大秦紙幣不能回流到帝國銀行,把流通的舊紙幣定期銷燬掉,就不能形成回流,形不成偱環圈。
而大秦紙幣就要不停的印刷下去,總不能在擴建印幣廠吧?
那時候市場上的紙幣越多,會不會積累成貨幣通脹?
這樣原本是好事,用紙換金銀本來是好事,可是自己要那麼多金銀作什麼?
真正的財富是物資,而貨幣只是衡量物資價值大小的標準工具,簡單一點說,饑荒時,人可以阣喝物資,難道要吃喝貨幣或是金銀嗎?
金銀不能流通充當貨幣,那和鐵塊泥石是一個樣,他記得,前世聽過一句話,“金銀這些黃白之物,飢不可食,寒不可衣!”
還有那句哲學術語“貨幣天然不是黃金,黃金天然是貨幣!”
只有錢流通起來才有神奇的功能,可現在不見了的那部分紙幣去了哪裡呢?
這個問題離石琢磨了兩天,最終還是沒有琢磨通透。
好在基礎印刷紙幣的知識他還是知道一點的,他在推行印刷紙幣前,就把大秦紙幣的印刷數量與黃金掛鉤,有多少黃金抵押就印刷等價值量三倍的紙幣。
現在大秦國庫裡二千噸黃金,市場上就應該有六千噸黃金面值的紙幣流通,而現在卻沒有那麼多紙幣流通。
這年頭根本沒有大資料之類的高科技進行分析,若是用古人落後的計算方式去跟蹤紙幣的流向,那是在懲罰古人。
他也想不明白,因為大秦紙幣的印刷用了大秦目前最先進的技術,用最好的光明城獨有的牛皮紙,再用世上絕無僅有的黑、紅、綠三色進行彩色套印,最後用蒸汽機驅動百噸鋼印高溫壓制。
這一系列獨有技術,能保證三四百年之內,大秦印刷的紙幣無人能夠仿造或是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