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從建築看發展!(1 / 3)

小說:離石遊記 作者:半邊人

離石和劉浚沿著街道慢慢溜達,離石發現永嘉城裡的人都戴了紗帽,最少也是用綸巾包住頭上髮髻。

離石也就入鄉隨俗,隨便找個沿街的屋子,闖進去摘下頭上髮髻束髮金冠上的冕蘇尾羽,本來想換個紗帽戴上,可惜他沒有,戴別人的他又不習慣。

換完頭型,離石扔下一枚金幣,就與劉浚一起揚長而去。

他一邊走一邊看,一邊還向劉浚講解起了建築史的變遷,要向離石講解永嘉城內有名建築的劉浚反而成了聽客。

離石邊走指著路兩邊的建築說:

劉兄,華夏文明一脈相承,你看三國、兩晉時期的建築,主要是繼承和運用秦漢的成就。

然後又指著一個與周圍建築格格不入的高塔說:

這應該是佛教的佛塔,佛教在東漢初期時傳入我華夏。

劉浚忙問離石:

緊弟,你說的華夏有什麼特別含義和講究嗎?

離石依稀記得“華夏”一詞的來源,便對劉浚發勞騷說:

沒想到,南朝乃漢人文化精粹聚集之地,對自己的來龍去脈也有所缺失。

這到底是人為的?

還是傳承遺失了?

然後離石一本正經的說:

華夏,源於中國古代對於中原地區及其文化的稱謂,最初用來指分佈在黃河流域中下游的一些史前部落或部落聯合體,合稱為華夏族群。

這些族群被認為是漢文化和中華文明的起源之一,就是被南方漢人拋棄的北方之地。

沒想到吧?

“華夏”一詞最早始見於《尚書.武成》,根據《尚書》的記載,武王伐紂時“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無論是中原的華夏諸族還是邊遠地區的少數族群,沒有不跟隨武王一同伐紂的。

由夏朝而至周朝,具有豐富悠久的禮儀傳統,因此被稱為“夏”,而“華”則是因其服飾之美得名。

漢朝建立後,華夏逐漸演變成中國的代稱。

魏晉以後,“華夏”逐漸被“中華”一詞取代。

而“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的一個王朝——商朝。

劉兄難道在南朝的史書中讀到過夏、商、週三個古老王朝?

離石見劉浚惘然的搖頭,又接著問:

那夏王朝呢?

見劉浚還是惘然的搖頭,離石不再繼續追問,而是接著說:

由於商朝的國都位於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

即居住於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的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

他們所說的“中國”,僅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劉浚說:

賢弟,沒想到你真正的治學是治史,為兄知道華夏、中國、中華這些詞語的意思,卻從沒有往更深的層次上去想。

受教了!受教了!

賢弟,請繼續,為兄洗耳恭聽。

離石讓劉浚一打岔,就開始見到什麼就說什麼。

看見前面最高的佛塔,便說:

佛教在東漢時傳入,其間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建築,就是佛教建築,特別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層的佛塔。

隨之而來的是“身毒”、西域一帶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也湧入中原,漸漸向南方輻射。

劉兄,你看佛塔周圍的建築是否與剛進城時建築有所不同?

這種情況對中國的建築藝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使秦、漢時比較質樸實的建築風格變得更為成熟和圓淳,這也是漢人的建築風格第一次被動的融合,也喪失了秦、漢時的建築風格。

佛教在東漢時就已傳入中國,經三國兩晉的緩慢發展,由於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以致興建了大量寺院、佛塔和石窟,並使其成為這個時期最突出的建築型別。

現在大梁王朝更是崇信佛教,梁朝蕭衍現在就開始大興土木,在建康修建佛寺已達三百多所,僧尼五萬多人,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這是剛剛開始,南朝地方各郡縣也都在興建佛寺,而這一切的負擔都需要黎民百姓去承擔。

聽說退縮到東北方的大趙石勒也開始崇信佛教,他不敢與北朝大秦作對,也不敢與南燕鮮卑奴為敵,只能崇信佛教,麻痺自己,在王城裡興建寺塔。

北燕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