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地滑到一側。
李小龍摒棄詠春拳的打法,他已不再顧忌與最後一名對手纏打酣戰。他學過多種拳術,將其中的長處融進詠春拳,而從未在正式搏鬥中採用過。他想試試整套招數的實戰效果。
李小龍跟對手若即若離,似纏非纏,將柔拳之術悉數施展。柔拳以化解見長,在“消”之時,趁機擊打對方的要穴。李小龍未學過“點穴術”,他更祟尚外功,他所處的環境及他的性格,使他難以靜下心來修煉內功。
李小龍想測試一下自身的敏捷,他連連從對手的掌網下滑掉。但他不喜歡這種打法,他缺乏這種耐性。
李小龍又分別使出其他拳派的招數。他常常給對方逼死,危急之中不得不另換招式解救。
這次比武后,李小龍曾長久反思。他認為獨精一門、死守一門的做法是極其荒謬的,即使是很實用的詠春拳也不值得固守。這對他日後完善截拳道大有益處。截拳道不是具體的招數,而是哲學化的戰術。它集東方各派武學之大成,不屬於任何一派,又可以是任何一派。
李小龍跟第三名對手對拆了十幾分鍾,險象環生,扣人心絃。兩人的體力都消耗甚大,氣喘吁吁,渾身是汗。眾人皆看得目瞪口呆,不知李小龍在耍何種把戲。
對手倚仗體魄健壯,攻勢不減。李小龍喝道:“你還要打多久?”話音末落,對手就砰聲倒在李小龍的重拳之下。李小龍出招之快,如閃電驚雷。
每一次比武,結果都是給他蒙上一層耀眼且神秘的色彩。美國的武術界流傳著不少他的傳奇。“李小龍是不可戰勝的”之傳說,深深刺傷了一些武師的自尊,從而激起更多的武師向李小龍挑戰——力圖粉碎那句神話。
李小龍深深感悟到“樹大招風”這句中國古老訓條。但他樂意接受挑戰,因為只有實戰,方可證實他的截拳道是否適宜實戰。結果總是李小龍穩操勝券。他大言不慚地認為,他的截掌道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武道。他自信自己是當今世界功夫第一人。
李小龍態度的徹底變化,是1970年他養傷期間。在此之前,他對比武已開始厭倦,不想週而復始地以拳腳再一次證實自己的功夫及武道。確然,他對能與一等一的高手交戰,仍興趣盎然。只是那時的美國武術界,跟他勢均力敵的對手委實太少。
李小龍背部嚴重受傷。是在一次練功中用力過猛造成的。筋脈相連,使得他的手腳都不可伸展自如,他不得不按照醫生的囑咐躺在床上養傷。醫生告訴他:你休想以後再去搬弄拳腳。
李小龍足足在床上躺了6個月,這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醫生的話使他沮喪無比,躺著的滋味使他度日如年。李小龍後來回憶說:“我整天呆在房間裡,凝視著四周的牆。武術是我唯一懂的東西,我不知將來如何是好!”
車小龍開始沉浸在哲學和武學的海洋裡,他的思維進入新的境界,火花不斷,有時睡夢中也會被突如其來的靈感弄醒。他不停地看書,不停地書寫——把他的種種心得記錄下來。他原想花1年時間寫出一部武道著作,後因事務繁忙又不得不輟止。直到去逝後。他的朋友才將他這些語錄體的筆記整理成書出版。
當時蓮達是他強大的精神支柱,蓮達總是入其心扉地關心他、激勵他。他養傷6個月,便毅然將醫囑棄之一邊,在蓮達的陪同下,慢慢地練功,漸漸恢復往日的身手,也恢復了往日的自信。
但李小龍的觀念卻有很大的嬗變。不是迫不得已,他絕不會接受對手的挑戰。他和往昔一樣贏得很輕鬆,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
李小龍說:“很多朋友都關懷我的過去,其實,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譬如我曾在美國的國際性拳擊賽中,擊敗了曾經取勝的選手。然而,這是我還未深入哲學領域時做下的傻事,那時候,確因此使我成為武術界的‘強手’,但這到底是沒有多大的意義,這是匹夫之勇而已,也是僥倖的‘勝利’。因為,中國有一句老話:”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還有一山高‘,這是每一位拳師授徒時,總會以這句話作為對弟子的贈言。“
那時不少武師曾以言語激李小龍向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挑戰。阿里是李小龍最佩服的美國職業拳手,阿里叱吒世界拳壇,保持不敗的紀錄。阿里的每一次拳王衛冕戰,李小龍必收看不可。
李小龍是這樣回答武師的:“我為什麼要向阿里挑戰?這就象拿筆的人,不可跟操刀的人在一起比文才和武功的高低一樣。”
李小龍的回答,自然遭到好滋事武師的噓聲。李小龍說:“按職業拳擊的規則,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