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呂祖百字碑,張三丰內丹36訣(1 / 4)

小說:光丫愛學法 作者:光丫愛學法

呂祖

百字碑

養氣忘言守,

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

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

應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

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

壺中配坎離。

陰陽生返復,

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

甘露灑須彌。

自飲長生酒,

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

明通造化機。

都來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

張三丰丹道—-《張三丰內丹36訣—-全文版》

【原名《靜坐修行次第》;亦名《黃庭要道》】

摘自:臺灣蕭天石《道藏精華》

張三丰真人所傳

第一步:行補身漏法——得卻病延年之果

(甲)補身之理:人在母胎,以靈性一點,受母體氣血生育,十月胎足.分離母體.遂有人形。由一歲至十六歲,陽氣充足,丹田氣滿。有時氣到陽關,外腎感發,即有情慾之思。一與婦人交合,於是十餘年之元陽,遂至遺漏。此漏既開,最難復閉,為日漸久,則身體所生之精液,多由此竅遺漏,(精液一去,元氣隨之)故成為敗絮其中之軀殼。風雨摧殘,寒暑凌逼.疾病感染,喪亡漸至,此人之所以不能長生也。需補身之理,既如上述,於是補身之法尚焉。其法行於既漏之身,將所漏之竅,復行塞閉,並將已漏之精,再行補足,及至精滿氣足,補功已畢,即神爽體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壽,不求自得,此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

(乙)補身之訣:凡為既漏之身,情慾一動,則身中精氣,隨情慾直奔陽關,於是外腎暴舉,即順行其生物之規道,此亦天理自然,為造化之機,非人故欲如此也。學習靜坐,第一要注重精氣,不使外洩,乃能補得身體。

故靜坐時,先須定其姿勢(再詳),次將誠意存於下丹田,一也。

極力遏止雜念,二也。

用目內視即所謂“迴光返照”下丹田,三也。

但不可過於著意,只下丹田時時有知覺即已,四也。

初入坐時,即抱定此旨,堅心做去,不見效驗不止,五也。

初學靜坐,呼吸自然不勻,但不可強調呼吸,及使心氣不得自然(注意),但能常將誠意存於下丹田,呼吸之氣,自能漸深漸勻,六也。

靜坐時,不可過於著意,亦不可一時無意,七也。

著意即落於“有”,無意即落於“空”,皆非道也(注意),須設想一切皆“無”,即自己身體,亦不自覺其“有”,惟有一點誠意,存於下丹田,不偏不倚,無念無思,方合於靜坐之道,八也。

初習靜坐,凡以上之要道,往往一時不能做到,不妨漸漸而來(注意),有時雜念忽起,是即誠意已馳(注意),宜再速收誠意於下丹田,則雜念自滅矣,九也。

有時忽見人物花草諸幻像,是即誠意已冥(注意),宜再檢點誠意,則其像自消矣,十也。

初學靜坐,時間以半點鐘至一點鐘為宜。靜坐日久.以一點鐘至兩點鐘為宜。若不覺其苦,再延長時間,亦無不可。功純則效速,功少則效緩,自擇可也。古人靜坐,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次,約三月之久,即可將補身功夫完滿(注意)。惟因身體有強弱之不同,行法有得當與否,所以成效有遲有速也。靜坐一月之久,即覺心氣平靜,呼吸自和,漸而下丹田微覺震動,漸而胸中熱液下降下丹田,漸而下田溫暖,漸而震動,傳及全身,達於四肢,漸而督脈血液,由背後起,過玉枕、上田、明堂、鵲橋、重樓,達於黃庭。

此係血液流通,與陽精過關入黃庭事不同,要明白心領。漸而全身血液,能隨意聚於下丹田(意存則氣血來潮,意散則氣血分散。靜坐日久,方能使全身氣血,聽命如意)。漸而下田異常溫熱,而內腎如湯煎,睪丸透過熱氣,漸而目前發光如電。漸而華池玉液盈溢,漸而腦後震響,漸而血脈暢通,漸而外腎不舉,漸而陽關緊閉,復返童身,氣足體輕,目朗耳聰,百病不侵,延年之果得矣。

第二步:行換身法——以成長生不死之果

(甲)換身之理:迨至精氣滿足,下田真陽之氣.必自尋道路,延注他方.故起下田,循下鵲橋,入尾閭,透三關,經上田,至明堂,渡上鵲橋,下重摟,抵黃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