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領情就算了,還處處針對自己。難道就是像後世老小孩一樣,為了和自己的孩子置氣麼?
他覺得已經忍了老朱好多天了,既然忍無可忍,就無需再忍。
他先跳下了馬車,脫下王袍,往地上一扔,徑直走到不遠處的一塊水田旁,向車內的老朱招手道:
“好、好、好!你以為我這個遼王好當是吧?”
“我天天給你當免費的看家護院,你反過來還要搜刮我的家底。”
“來、來、來!咱們今天來個插秧比賽,誰輸誰是兒子!”
隨行的大臣們哪見過這場面?聽過這虎狼之詞,趕緊把頭扭到別處,捂著耳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兒啊,你這說的是什麼混賬話。”
寧貴妃這時也跟了上來,一邊淚眼婆娑,一邊佯怒拍打著遼王。千擔心萬擔心,這對父子冤家還是在群臣面前又槓上了!
老朱也來了勁,同樣脫下龍袍,走到水田裡,嚷道:“別以為就你腿上的螞蝗多。當年朕打天下前,也是種過幾年水田的。你這移秧法,還是跟朕學的。”
遼王也不理老朱,率先拿起一捆秧苗,就開始插起秧來。
不過他心裡開始有點後悔了,跟這老頭子較什麼勁呢?
如果按歷史記載,明朝水稻平均畝產量確實為歷代之最,豐年能達到四百斤,甚至超過了後來的滿清和民國。
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技術上實現了從拋秧種植到移秧種植方法的轉變。移秧種植方法不僅節約了一半種子,產量還提高了不少。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曾經專門對這個移秧種植方法進行了記載和推廣。
何況,他現在聽到這革命性的技術竟是老朱本人發明的,老朱對華夏還是有貢獻的。
遼王插著插著,漸漸放慢了速度。
儘管如此,老朱還是被遠遠落在後面,畢竟年紀太大了。
還是遼王側妃明月機靈,來了一招撒孩為兵,讓魯王和含山帶著三個葫蘆娃一起跑到水田裡去勸老朱,這個喊“父皇”,那幾個喊“皇爺爺”,小手還左搖右拽的。
老朱哭笑不得,一把老骨頭不散架也差點被搖散架了。
寧貴妃也跑了上來,勸道:“陛下,你是最厲害的皇帝,植兒也是最厲害的王爺,你倆較什麼勁哩!含山和孫兒們還小,別讓螞蝗咬著了。”
老朱這時也覺得有點無趣,關鍵是腰有點難受,一彎下,就直不起來,直起來,就彎不下去。真是歲月不饒人啊!
不過他還是又堅持插了一柱香功夫的秧,秀了一下造反之前當農民的基本功,然後才厚著臉皮說道:“今天看在孫兒們的面上,這場比試就算了。”
遼王正要上車,老朱突然又向遠處喊道:“朱能你過來,你來評判一下,到底誰勝出?”
朱能本來躲得遠遠的,害怕龍虎相鬥飆他一身血。
聽到老朱給了這份光榮卻又要命的差使後,只好硬著頭皮走到水田中間,裝模作樣的把老朱和遼王插的秧苗該認認真真地都數了一遍。
過了一會,他對百官大聲宣佈:“本場插秧比賽,陛下共插下秧苗八百顆。陛下春秋今天七十,遼王二十,遼王年青,所插秧苗理應為陛下三倍半,即兩千八百顆。遼王實際所插秧苗只有兩千六百顆,故本考官判陛下勝出。”
老朱聽自己獲勝,臉上立馬露出燦爛的笑容。
護駕官兵也是山呼海嘯起來:“萬歲!萬歲!萬歲!”
朱能不由為自己破了這個必死局暗自高興,擦了擦腦門上的冷汗,扯著嗓門喊道:“陛下文治武功天下第一,愛民如子舉世無雙。”
老朱聽了這超級大馬屁更高興了,似乎那滿臉褶子都迸發出萬丈霞光來。
看到朱能連續出彩,比賽現場的文武百官不由對這個行伍出身的朱能刮目相看。
這傢伙溜鬚拍馬水平絕對不亞於打仗,如果進了朝堂,絕對會搶了自己的風頭,以後還得防著點。
此時正值插秧季節,周圍十幾裡都是忙著插秧的農民。
他們在遠處聽到這裡吵吵嚷嚷半天,都來看熱鬧,被羽林軍堵在警戒線外,這才知道是洪武皇帝陛下巡視到了遼東,而且親自到田間地頭體驗稼穡艱辛。
華夏的百姓都很樸實,聽說皇帝在此,不由都跪倒在水田裡,嘩啦啦地一大片,又是一陣陣山呼萬歲,經久不息。
老朱聽到後很是受用。
什麼是民意?這就是民意,平時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