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應天城熱得像座火爐,建文帝心情卻很是不錯。
他現在已經登基一個多月了,在以方孝孺為首的內閣輔助下,處理朝政越來越得心應手。
先前傾向遼王的許多文臣武將又開始向他表示忠心,只要他在金鑾殿上微微點頭嘉許一下,就有許多人擠破頭爭著去當差辦事。像魏國公徐允恭,聽說自己登基後,為了避諱,把名字都改成了徐輝祖,在廣西平叛也格外積極。
到了六月下旬,一系列捷報像約好了似的,排著隊傳到應天城內。
先是張輔基本平息了交趾叛亂,初步成立了交趾五衛。
接著是魏國公帶領的由兩千勳貴子弟組成的志願軍和從雲南回師的廣西都司主力會師,迅速斬殺了思明府黃廣等幾個帶頭鬧事的土司,撲滅了江左各個土司的叛亂。
最後是海蘭察配合何福生擒刀幹孟,徹底平息了麓川土司的叛亂。
真是形勢一片大好啊。
根據遼王的建議,建文帝決定啟動改土歸流計劃,將廣西江左土司十去其七,改設縣治。浙江、江西、湖廣、直隸四省承包了在廣西江左建立思明府及下轄龍州五縣的任務,馴象衛的人員也分散安置在各縣。
廣西正在進行有條不紊的戰後重建工作。
雲南原有的三宣六慰羈縻土司也進行了一次大調整。麓川宣撫司立即改土歸流,先成立騰衝、永昌、瑞麗和孟養四衛,對當地實行三年軍管,三年後交由各府治理。
被刀幹孟吞併的南甸宣撫司和幹崖宣撫司不再恢復,在其舊地分別設縣,劃歸騰衝府管轄。
木邦、孟養兩個宣慰司有部分土司和土官為刀幹孟所脅迫,參與叛亂,視情節輕重,劃出部分轄地歸瑞麗府和孟養府設縣治理。
車裡、緬甸、八百大甸和寮國四個宣慰司的土司和土官們,積極出兵幫助明軍征討刀幹孟,仍由原土司治理。
考慮到貴州各土司目前尚無大錯,自己又剛登基不久,建文帝把廢除貴州土司,改成行省的時間往後推了五年。
一陣操作下來,建文帝感覺金鑾殿上每日早朝山呼萬歲的氣勢比以前更加雄壯了。
什麼是眾望所歸?這聲音就是。
建文帝心情大好之餘,也沒有忘記封何福為騰衝侯,海蘭察為瑞麗侯,加封張輔為撫遠侯。
隨著交趾形勢又出現反覆,經營交趾的一幫文武大員互相攻訐,又引起朝堂上的軒然大波,建文帝的好心情並未持續多久,也開始了坐過山車。
交趾布政使司自從在烽火中成立以來,並沒有開展多少實際工作。
先是首任交趾布政使劉顯遇襲身亡,接著是其他文官們在叛軍的襲擊下,死的死,逃的逃,交趾布政使司基本上形同虛設,留下的亂攤子只能由交趾都司暫時代管。
張輔接管交趾都司後,忙於平叛,也顧不上那麼多地方事務,只好奏請朝廷先給了臨危不亂的黃福師爺一個正式官身--交趾參議。
這個職務本來只能算作是藩臺手下從四品的高階幕僚,相當於後世的政府參事,重在參政議政,拾遺補闕,說白了就是個虛職,只有耍嘴皮子的機會,沒有咬牙印的權利。
在張輔的充分信任下,黃福表面上是協助徵夷副將軍張輔處理交趾政務,實際上是代理交趾布政使也就是藩臺的職能。
黃福履職以來,表現也是一直不錯的,對於張輔交待的事情大多落實得很好,只是對廢除家奴一事有所保留。
後來在被張輔臭罵一頓後,黃福膽子也變得大了些,不僅大力推行廢除家奴,還果斷沒收了一些參與造反的豪族大戶的田產家產,為大軍籌集了三十萬石軍糧。
在張石消滅叛軍主力後,除了交州城北部山區五府外,黃福已經按照朝廷的意見將交趾南方十府主要官吏配備到位。
鑑於南方三百來縣,官員只到位三成左右,好多安民撫民和恢復生產的工作都無法開展,黃福經請示張輔後,就將原有的三到四個縣合為一縣,最終合併為一百來縣,也委派了縣令,交趾形勢也就慢慢穩定了下來。
五月份,在張輔率軍南下期間,原本逃回內地的交趾參政山壽見交州大局已定,又帶著一幫大員耀武揚威地回到了交州城。
這幫人要求再回到有明軍重兵把守、又比較富庶的各府任職,這樣既有安全保障,還可以撈錢。
參議黃福不從,山壽便直接收了黃福的施政權。
山壽覺得,現在交趾沒了布政使,他這個從三品的參政可就是交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