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城市內外看不到一兵一卒。
閏五月底,郭英在監軍山壽的一再催促下,終於帶軍抵達當年遼王之國遼東的第一站凌海城,不由潸然淚下。
十一年前,正是他在這裡接到了驚為天人的遼王,改變了整個遼東,僅僅十年,就把一片荒涼的遼東變成了大明的糧倉,也是大明的定海神針。
如今,朝廷卻讓他來親自再來整垮遼東……
凌海也不再是十一年前的以木柵為宮臺的荒涼,而是一座有四、五萬人的縣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大軍來的時候,市面百姓和錦州一樣,冷漠地看著王師,紛紛罵道:
“朝廷什麼時候如此重視遼東了,竟然派了五萬大軍過來!”
“還不是嫉妒遼東有錢了,想來摘桃子?”
“遼王一世英明,怎麼養了這麼個白眼狼?”
“……”
當朝廷大軍抵達大淩河畔的時候,郭英看到對岸的景象,哭笑不得。
原來方便兩岸百姓的鐵橋已經拆去。河東岸看不到一兵一卒,只是立有一道兩三米高的柵牆,左右望不到頭。
山壽認為,遼東軍果然被遼王的大義捆住了手腳,不敢反抗,只能消極應對,於是大膽下令士兵們上山伐木,準備搭建木橋,繼續東進。
為了偷懶,一些士兵甚至將百姓家的門板都拆了去。一些大膽計程車兵拆去門板之後,難免會做出順手牽羊,欺男霸女之舉。
一時之間,大淩河畔怨聲載道,罵聲連天。就連平時維持治安的當地巡防營也忍無可忍,和朝廷大軍打了幾架,雙方互有傷亡。
半個月後,朝廷大軍好不容易搭建三座木橋,準備過河,一場暴雨不期而至,不僅將浮橋衝得無影無蹤,還將大軍的營地淹成一片澤國,好多士卒還因此失蹤了。
郭英只好下令部隊返回凌海城內借宿,卻發現凌海城內出現了許多標語,上面寫著各種各樣的標語。
“吃遼東米,穿遼東衣,打遼東,真是冤家!”
“忘恩負義,天打雷劈”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遼東人民的忍耐是有限的!”
“……”
一些士兵甚至是小旗、總旗、百戶們都在私下議論:“這幾年來,朝廷沒給咱們供應一粒軍糧,全是吃遼王殿下的。如今吃遼東米,還打遼王,不是忘恩負義之輩是什麼?”
不少基層官兵開始開起了小差。
山海關駐軍紙面上說是有五萬兵力,實際上因為屯卒受將領盤剝,時有逃亡,實際兵力不到九成。
經過老天爺一場暴雨洗吧洗吧,凌海百姓乘機咔嚓幾個,最後只剩下四萬來人了。
:()去大明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