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李倓眨巴眨巴眼。
兩人尷尬地對視了一下,李隆基問道:“你剛才說什麼,朕……我聽沒清楚。”
“大父,孫兒說現在澄心堂一天能出六萬張紙。”
“六萬?”
“是的。”
“你確定是六萬,而不是六月每天出兩萬?”
“是六月每天出六萬張。”
李隆基的臉色嚴肅起來,剛才的慈祥頓時蕩然無存。
“建寧,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在說澄心堂。”
“你說你的澄心堂一天能出六萬張紙!”
“是的!”
“你可知欺君之罪的後果?”
“大父恕罪,孫兒只是如實陳述,不敢有半分隱瞞!”
“當真?”李隆基霍然站起來,眼睛瞪得大大的,死死盯著李倓。
“當真!”
“你是怎麼做到的?”
“一是將原料改成竹子,解決了原料不足的問題;二是用水碓打漿,大大縮短了打漿的時間;三是在紙里加入了新的原料,增加了紙的韌性和光滑程度;四是將生產分工化。”
李隆基並不會造紙,但是他敏銳地抓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點,他問道:“何為生產分工化?”
“孫兒舉個例子,以前的一個人造紙,從找原料,到將原料剁碎,再打漿、浸泡、洗滌、打槽、抄紙、晾紙,這一套工序下來,大約一百日左右,一個造紙多年的老工匠一百日可以製作一千張紙已經很不錯了,若是將工序交叉,合理利用後面晾紙的時間,一個工匠一年大約能出五千到七千張紙。”
李隆基聽得雲裡霧裡的,他對造紙自然是一竅不通。
但這不是重點。
李倓繼續說道:“在過去,這個工匠要會造紙工序的每一個環節,這樣的工匠,要好幾年才能出師,並且對工匠個人的體力要求很高。”
“所以你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
李隆基微微一怔,他目光從疑惑,變得驚詫,再變得明亮起來。
中國古代有沒有分工?
這不廢話嗎!
肯定有分工啊!
缺的是分工嗎?
缺的是專業的分工。
什麼叫專業?
你是個搞後勤的,那就是搞後勤的,搞後勤的一百里路,幾日能運輸多少糧食,運輸中的平均消耗是多少,小雨天和晴天的消耗有什麼區別,士兵每天是中午拉屎還是下午拉屎,幾千人的屎怎麼處理。
專業不是說你被分配到一個角色,你就專業了。
專業的基礎,先是體系化建立,體系化下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根據整個體系的運轉,來制定其行業標準。
造紙在大唐,還只是一門技術,而沒有形成體系化。
所以不存在專業的分工。
而且無論是品控,還是物流運輸,都沒有標準,甚至打漿,用多大的力度,打多少下,也沒有嚴格標準。
那麼談到分工這個概念,李隆基為什麼來了興趣?
因為大唐發展到中期,各行各業出現新的形勢,舊的形態已經無法支撐,一些專業的概念正在冒頭。
最讓李隆基關心的就是職業軍隊的變革。
眾所周知,北宋採取的是募兵制,也就是朝廷出錢僱傭人,不做別的,就當兵。
但大唐初年不是這樣的,大唐採取的是府兵制,也就是兵農合一的制度。
府兵制的基礎是均田制。
均田制粗略解釋就是朝廷按需給每一戶分田,部分田到期後歸還朝廷,這是為了防止土地兼併。
而府兵制,就是戰時從農家抽取子弟入伍,可免租庸調。
可到了李隆基時代,均田制已經崩潰,世家大族兼併良田,許多人都沒田了,談何去抽取農家子弟入伍?
據史料記載,天寶八載,管理府兵的折衝府,已經沒有兵源可交。
此時是天寶五載,府兵兵源枯竭的問題,早已突顯,並且折磨著想要建立赫赫武功的李隆基。
於是,李隆基就開始玩募兵制。
正史上的募兵制形成時間,就是天寶年間,這是中國古代軍事的一次重大變革,幾乎此後歷代王朝都沿用。
大明初年恢復到府兵制,但不到三代,就開始募兵制。
所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