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鉷的靠山是李林甫,現在三省六部九卿全部都是右相說得算。
顏真卿就是最好的例子,一紙奏疏上去,先是遞到了京兆尹那裡。
京兆尹韓朝宗是太子黨,與韋堅交好,他看到顏真卿檢舉王鉷,自然是極其樂意繼續往上遞交的。
可是,韓朝宗現在也岌岌可危,被韋堅案牽連。
顏真卿的檢舉奏疏,連興慶宮的大門都進不了。
最後就只能放在了宰相府,李林甫的桌案前。
恐怕王鉷已經欣賞到了顏真卿的書法,並對他上報的內容表示不屑一顧。
退一萬步,就算現在有人冒死去宰相府把顏真卿的奏疏搶出來,再拿著加特林一路殺到李隆基面前告訴李隆基王鉷的罪名,李隆基依然不會立刻暴怒之下把王鉷怎樣。
因為,李隆基依然要交給李林甫去調查這件事。
深明大義的右相表示一定會調查清楚,出了興慶宮恰好想拉屎,順手就用那份奏疏擦了屁股。
這就是目前大唐朝堂的基本現狀。
李倓心裡非常清楚,杜二郎的死,給這件事造成了多大的阻礙。
但杜二郎的死,也在政治遊戲的情理之中。
這貨一個造紙的,本本分分造造紙,賺點錢,可以活得很滋潤,但他卻非要參與到澄心堂這件事來。
他不死誰死呢?
李俶見李倓沉默不言,說道:“這件事就到此為止吧,你也不要再節外生枝,澄心堂已經保住,阿耶也沒有遭受波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嗯,兄長放心,我不會再亂來的。”李倓說道。
李俶的神色變得低落,語氣也有些低沉起來:“左相已經向聖人提出請辭。”
左相?
李適之嗎?
李倓心裡琢磨著,李適之在這個時間請辭,這與歷史軌跡是相符的。
李適之那種人,就不適合現在的大唐朝堂。
不是說李適之沒能力,李適之靠本身的家族身份入仕,又靠治理地方,以及水患和邊功被提拔上來。
但他是性格疏狂之人,又酷愛喝酒,執政方面比較本分,不太精通權術手段。
偏偏他是皇族出身,有功勞,自然不服李林甫。
於是李林甫就想著收拾他。
右相收拾人,從來不惡語相加,而是禮貌示人。
例如這一次,李林甫只讓人對付韋堅、皇甫惟明,又對戶部尚書裴寬做了調查,御史臺最近還彈劾了京兆府府尹韓朝宗。
與此同時,像長安令柳升這種中層官員,也在名單中。
但名單裡絕對沒有李適之。
原因很簡單,李適之是左相。
李林甫雖然大權在握,但絕不會公開動和他幾乎平級宰相的。
因為公開動另一個宰相,就把“獨攬大權”四個字寫在臉上了,你猜李隆基會怎麼想?
而且右相和左相的角色有所不同。
右相是中書令,起草政令,左相是門下侍郎,審批駁斥政令。
為了更好的施行政令,大唐中期,門下省的權力確實被壓縮,可李林甫膽子再大,也不會公開搞門下侍郎。
李適之是自己請辭的,因為他已經成了光桿司令。
準確來說,太子李亨在朝中的勢力,幾乎被連根拔起,李適之再待在左相的位置上,也是多餘。
李適之這種人也只適合政治開明時期。
例如他在太宗朝肯定有所作為。
說起來,李適之還是李世民的曾孫,他的祖父是李承乾,李世民的嫡長子。
李倓不動聲色地說道:“左相因何而請辭呢?”
“也是受韋堅案的牽連。”
“左相與韋堅有關?”
“以前關係不錯。”李俶臉上的愁容更濃,“左相一走,就再也沒有人能對抗李林甫了,以後李林甫會更加肆無忌憚。”
“兄長,不要再憂慮這些事了,你要多向我學習,享受生活,我最近派人去西市物色幾個漂亮的胡姬,你要多少,我派人給你送過去。”
“我不喜歡胡姬。”李俶很認真地說道。
李倓又拍了拍胸脯說道:“那中原女子也可以,你把名字說出來,平康坊哪家小姐是你喜歡又沒錢贖身的,跟我說,我安排人把人送到你床榻邊,保證讓你心滿意足。”
“三郎,男兒應該志在四方。”說著,李俶起身上岸,將杯中葡萄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