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公廨錢?”
“不是公廨錢,公廨錢已經沒有必要再維持下去。”李倓說道,“公廨錢最終受害的還是百姓。”
李俶也不反駁,公廨錢最開始本身的貸給富商,給富商強行下任務,讓富商去賺錢,朝廷收利息。
富商不是傻子,富商要給朝廷交錢,這部分錢肯定得從交易中搜刮回來。
尤其是完成指標後的富商還能做官。
在古代,當權力和商業結合,那就是百姓的災難了。
“朝廷開設錢行,直接貸款給百姓?”李俶小心翼翼問道。
“對。”
“這萬萬不可。”
“為何?”
“百姓借完錢,跑了,沒錢還,錢行最後損失巨大,會引起朝廷財政危機。”
“所以借錢要有抵押物。”
“抵押物?”
“例如今日那些排隊領糧食的百姓,他們本身是有田的,只是現在青黃不接,他們沒有餘糧,才需要借錢。”
“所以來借錢,需要出示田契?”
“是的,不僅要出示田契,還要用副本做抵押,直到還完錢才能拿走。”
李俶這才點了點頭,詫異道:“三郎這個想法倒是好,但為什麼不鼓勵民間去做呢?”
“朝廷和民間都做,設立一個利息標準即可,之所以朝廷也要做,是規範民間借貸。朝廷的月息定在六分,民間想要放貸,高於六分,一般人就不會去借了。”
李俶瞬間醒悟:“去借的都是沒有抵押物,且急缺錢的?”
“是的,這部分人可能是難民,可能是家中臨時出了問題。”
“那我們不管這些人了?”
李倓道:“要幫助這些人,不是靠借錢他們這麼簡單,更重要的還是要為他們提供田地,提供務工的機會。這不是錢行的範圍,而是官府事務範圍,例如官府設立救濟院,收留沒有田的流浪者,統一組織他們去修路,給飯吃。”
宋朝就是這麼幹的。
李俶更加震驚,震驚聖人的想法之巧妙。
其實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講究資源的合理匹配。
當你成為執政者,你會發現,田是一種資源,樹木、湖泊、山川是一種資源。
人也是。
創造財富,就是把自然界中人無法使用的資源,變成人能夠使用。
例如地裡長出莊稼,例如銅礦鑄造成銅錢,例如樹木建造成房子。
制度是為了合理分配這些資源,而生產力是為了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李倓又說道:“眼下朝廷策略是分兩步走的,一是擋住叛軍繼續南下,河北已經佈置了大量的防線。二是穩定內部,這穩定內部最重要的就是民生,穩定民生我們走了第一步,分田。但分田朝廷不能直接去搶地方大族的田,只能透過田政改制來去引導。”
“但分田也未必能解決全部的事,因為百姓除了沒有田,還沒有錢,錢可以解決燃眉之急,進一步穩定地方。”
李俶站起來,他很嚴肅地對李倓行禮:“聖人的眼界是我萬萬不能及的。”
“我要你來設立這個錢行。”
“我?”
“是的,你來掌這個錢行,我最放心。”
“為什麼是我?”李俶詫異道,“我身為親王,還是要避嫌的。”
“那是大父時期。”
李隆基一口氣把宗室全部關起來,那也是不對的,僅僅用了幾十年就弱化了如狼似虎的李唐皇族。
導致安史之亂的時候,皇族沒有幾個人能撐起大局。
“這個錢行,不僅僅借貸給農民,還要借貸給商人,之前刑部侍郎案,就牽涉到了官員強行貸款給商人的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官員有權力,商人能賺錢。”
“沒錯,而且重點是商人能賺錢,能造紙賺錢,如果這個商人做的買賣收入很少,刑部侍郎還會看中嗎?”
“不會吧。”
“那商人為什麼能賺很多錢呢?”
“奸商?”
“這個想法要摒棄掉,這是表面的想法,商人之所以能賺很多錢,是因為有很多人需要他的商品,如果人們不需要他的商品,他就算連哄帶騙,又能賺多少呢?”
用21世紀的話來說,有需求就有買賣。
商人做生意,不會做沒需要的生意。
李俶算是被李倓上了金融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