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廠長聞言,不由點點頭說:“主要是這地兒挺好的,人也多,就是這路看著不好走,一下雨,應該到處都是泥,不方便。”
趙明明搖頭:“不方便也沒辦法,我聽當地人說這地兒原本是個野天湖,早些年是個黑市,後來才慢慢形成市場 。”
兩人一陣感慨,跟劉廠長說話期間,看門店的常娥還做了兩單生意,一個拿貨五箱,一個拿貨十二箱。
劉廠長在旁邊看著,忍不住開口:“當初到我廠子裡拿貨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是本地周邊的,拿的貨也不多,沒想到在這裡開個批發點,生意也這麼好!”
關鍵他家廠子那邊的本地生意也沒受影響,外地的確實變少了。
看來,靠近這一片的批發商知道這邊有批發點後,紛紛選擇了近一些、成本更低的地方批發。
劉廠長不由自主地感慨:“現在就咱們這一片的生意能做成這樣,你說這要是把生意做成全國的,那這生意得多好啊?”
趙明明一陣咂舌,還要做全國的生意?
他那廠子也不大,野心倒是不小。
兩人在這邊說了老半天話,眨眼到了中午。
趙明明正打算帶劉廠長回家,年糕兒朝這邊跑過來:“趙明明哥哥,劉伯伯,貨到啦?”
劉廠長沒覺得小胖孩話多,就覺得這孩子愛操心,比小趙還要關心貨的問題。
劉廠長:“呵呵,貨送到了,年糕兒這是放學了?”
年糕兒挺了挺小腰板,“可不放學了嗎?電鈴一響我就跑過來了。趙明明哥哥,咱的貨放哪兒了呢?”
劉廠長:年糕兒放學啦?年糕兒:是啊,趙明明哥哥,咱的貨放哪兒了啊?
趙明明:“已經卸到家裡了。對了年糕兒,剛剛你劉伯伯說咱這店周圍的路不好,要是以後生意做大了,人家拉貨的車沒地方停。”
年糕兒不懂,“咋沒地方停呢?現在不挺好的嘛?”
趙明明:“你劉伯伯的意思是現在能將就,那以後呢?”
年糕兒抓抓小辮兒,劉廠長笑呵呵地說:“你趙明明哥哥的生意總要做大吧?那要是一直都是這麼小的小店兒,那其他人說不定很快就跟在著學了。”
年糕兒恍然大悟:“所以果丹皮的生意要變成大大的生意,這樣其他人想學都沒辦法!”
劉廠長:“哎,這孩子可以啊,小腦袋轉的快啊,就是這個意思。小生意人人都能學,大家都不賺錢,大生意一般人出不起那個錢,只能抬頭看著。”
年糕兒好奇:“那劉伯伯家的果丹皮廠子是小生意,還是大生意啊?”
劉廠長被小胖孩這話一噎,隨即說:“我這不等著小趙的生意變大,我也有機會跟著把小生意變成大生意嗎?”
劉廠長其實是他村子那一片最早一起把家庭小作坊開成小廠子,同時還是最早把果丹皮從啥名稱和包裝都沒有的三無產品,變成有正經包裝的那批人之一。
他吃虧在後續財力不足,再加上推業務是個老大難,在他還在努力積累資本的時候,其他經濟條件好的人家也跟風正規化起來。
劉廠長的廠子不大不小,在周邊都是大小廠子中間,只能算是還不錯的,但絕對不是最好的。
他有心擴大廠子,可惜經濟狀況不允許,再加上廠子裡都是家族的人,老一輩思想保守,寧肯保持現狀,也不敢隨便改革。
趙明明主動打電話過去,給了劉廠長找藉口勸說老一輩的理由,讓廠子裡的人認定趙明明是個萬元戶,一次進貨就是小一萬,不差錢,長期下去廠子自然就能擴大。
劉廠長很重視跟趙明明的合作的。
年糕兒在旁邊聽著:“那劉伯伯,你家的廠子可要加油生產果丹皮啊,千萬別到時候我們這邊要貨,你做不出來啊!”
劉廠長:“那不能,我們那邊都是做果丹皮的,我要是自己廠子做不 出來,我就跟別人家談合作,讓他們給我供貨,都是賺錢的,沒道理送上門的錢他們不幹。”
年糕兒瞪大眼睛:“劉伯伯真是太聰明瞭!”
年糕兒說著朝劉廠長跟前走了走,“劉伯伯,你說我要再上一次電視,跟人說我家的果丹皮最好吃,是不是很多人都會過來買我的果丹皮啊?”
劉廠長瞪大眼睛,“啥?上電視?誰上電視?你啊?這上電視都是有本事的人才上去的,你一個小孩也可以上去啊?你家是不是在電視臺有人啊?”
年糕兒:“我之前就上電視來著,也不是多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