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1 / 1)

小說:看張愛玲畫語 作者:安意如

這樣高大與彼時民國流行的豐滿圓潤的小女子的美不同,而後來胡蘭成愛上別人或許也是審美的疲勞‐‐他覺得她不夠漂亮,時日一久難免生嫌棄。這樣的身段樣貌,要是擱在現在倒好,天生一骨感美女,氣質又獨特,羨慕死炎櫻這個胖丫頭,讓她不敢在愛玲照相時和攝影師嘀咕&ldo;她怎麼這樣瘦&rdo;的話了。我素來喜歡愛玲仰視的照片,甚至是一見傾心,彷彿我印象中的這個女子就是如此。我不過是直覺,遠不及李碧華點得透:&ldo;我的印象至深,是大部分張的倩影,總是仰鏡,鏡頭自低角度往上拍攝,而她又不自覺(或自覺?)地微仰首,高瞻遠矚,睥睨人間。因為這不斷出現的神情,令人有&lso;鶴立雞群&rso;之強烈感覺。一個人的小動作往往介紹了自己,也出賣了自己。即使什麼也不說,卻說了很多。&rdo;李碧華簡直是個文妖,看人亦是這般精道!愛玲可不是不經意間流露自己的心緒麼?她是宦門千金,卻素來少與人說起自己的顯赫家世,晚年寫《對照記》是個例外,大概是人之將老,想追根溯源吧。《對照記》的照片和文字很大篇幅都是祖輩們的,甚至&ldo;佔掉不合比例的篇幅&rdo;。她說:&ldo;祖父母的姻緣色彩鮮明,給了我很大的滿足。&rdo;晚年對家世和友人的回憶給了她最大的滿足。我也喜歡《對照記》中她錯錯落落的註解。她用這種方式來緬懷那個時代,一個她曾為主角的世界。在異國他鄉,用老照片裡的往事來取暖,確實是一件可靠的事情。這樣的回憶不全是流暢的,也是晦澀和阻隔。在《對照記》裡,我們看不到兩個男人的身影,胡蘭成和賴雅,兩個與她一身纏夾不清的男人。人生畢竟還是有一頁滯在那裡,不能翻過。任是張愛玲,心底究竟依然是弱的。這樣的回憶也不全是溫馨的,也是孤苦和寂寥的。獨居在美國的愛玲,一九九三年時,已經七十三歲了。如何能坦然面對大洋彼岸曾經有過的顯赫與頹敗,一生的愛恨糾纏,情緣跌拓,生命的甜蜜與悲涼。我手寫我心,一點一滴將人生盡歸明鏡塵埃。只可惜,少了李白的一壺清酒、幾點月光,顯得清冷寥落,不甚唏噓。然而,這並非她的錯。她究竟是勇者,夜闌對照的寂寞的勇者。風住塵香花已盡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愛玲在紐約一個普通的公寓逝世。人們發現她的時候,已經去世了很多天。她安靜地躺在一張行軍c黃上,身體下墊著一c黃藍灰色的毯子,沒有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朝外,眼和嘴都閉著,頭髮很短,手和腿自然平放,遺容安詳,出奇的瘦。屋裡用來保暖用的燈在房東發現時還亮著。電視機、落地燈、日光燈放在地上。此外,還有一張摺疊桌和兩把椅子。我可以想像愛玲死去,卻無法承認她會老。雖然,《對照記》中我見過她出國後的照片,但我對她容貌的想像卻永遠停留在四十年代上海那個衣著絢麗、正大仙容的女子。於是,在我的想象中,她的死依然是驚豔的,她著光鮮亮麗的旗袍,靜靜躺在那裡,乾淨而整潔,是她二三十歲時的樣子。我努力想像著她在死亡的那一瞬究竟在想些什麼,卻始終都無法找準那個入口。我的腦海裡如電影結束後銀幕上那一片亮閃閃的空白。報道上說她遺容安詳,那麼她是在睡夢中死去麼?於她而言,乾乾淨淨且安安靜靜地死去,是最好的結局。愛玲未必認可莊子&ldo;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rdo;的超然論調,但是至少她是從容的。從來處來,到去處去,人生不過是一場寂寞的旅行。其實,死亡對於她來說已經沒有任何的恐懼,它只是生命的一個必然手續罷了。早在一九九二年,她就擬訂了自己的&ldo;最終遺囑&rdo;。遺囑中寫道:一、一旦辭世,所有財產將贈予宋淇先生夫婦。二、希望立即火化,骨灰應撒在任何無人居住的地方,如在陸地,應撒在荒野處。對於愛玲,死並不是最大的意義,但是她骨子裡的清潔自許讓她不允許自己死得醜陋而慌亂。對她來說,死也要死得從容不迫,不失大雅之風。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三毛‐‐一個喜歡愛玲到骨子裡的女子。她是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一生都是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和自己徹底的絕望爭鬥。她寫《撒哈拉的故事》、《鬧學記》和《我的寶貝》,文字裡透出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然而,到底她靈魂的底子還是那個寫《雨季不再來》的黯然女孩,絕望彷徨,找不到力量。她最終選擇了了結自己的生命,選擇了在衛生間裡用絲襪上吊的死亡方式。她的死,讓我覺得可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