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容若一直抱歉的很,那時還不知道這首詞是他寫的。我總是先知道他的句子,再知道他的詞,也一直覺得他的句子好過整篇。&ot;有句無篇&ot;是容若的毛病,也是詩自盛唐以後,詞自北宋後的通病。說&ot;有句無篇&ot;太狠了。折衷一點講容若屬於&ot;有句少篇&ot;。他的悼亡詞清白哽切,真摯到死,就有一氣呵成,長虹貫日的氣勢。愛情詞次之,其他詞再次之。這一闋的用典很講究,也很完美。連用典而顯不生澀,絲毫沒有堆砌的感覺。這兩個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衝突,還有互相推動的感覺,豐富了詞義,這是難得的。我一向主張,詩詞要麼就少用典,沒那功力別急著顯擺,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無形的境界,乾乾脆脆融匯貫通。&ot;槳向藍橋&ot;用的是唐人裴硎《傳奇》裡的典故,裴航乘船至藍橋時,口渴求水,得遇雲英,一見傾心,遂向其母提親,其母要求以玉杵為聘禮,方可嫁女。後來裴航終於尋得玉杵,於是成婚。搗藥百日,雙雙仙去。容若用此典暗示在戀人未入宮前兩人曾有婚約(即使是密約)結為夫婦不是全無指望的。《淮南子-覽冥訓》載:&ot;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娥竊之,奔月宮。&ot;&ot;藥成碧海&ot;,似說戀人入宮,等於嫦娥飛入月殿,以後便難下到人世間來了。李義山&ot;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ot;,容若此處反用義山詩意,謂縱有不死仙藥也難像嫦娥一樣飛入月宮,縱使深情也難相見了!又晉張華《博物志》載:&ot;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見浮槎去來不失期。多齎糧乘槎而往。十餘日至一處,見城郭屋舍儼然,宮中多織婦,又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遂問此地何處,答以君還蜀郡問嚴君平則知。其人還至蜀間嚴君平,曰:&ot;&39;某年某日有客星犯牽牛渚&39;,計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時也&ot;。故飲牛津指傳說中的天河邊,是凡人不可輕易到達的地方,可知容若與戀人幽會之難。李義山年輕時曾與宮嬪戀愛,有《海客》一絕雲:&ot;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只應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石贈君。&ot;容若與戀人相戀,也用此典,與義山暗合。可見此詞是寫給被迫入宮的戀人。結句則採用了中國詩詞用典時暗示的力量。容若有意讓詞意由&ot;飲牛津&ot;過渡到&ot;牛衣對泣&ot;容若乃權相之子,本不貧,現在用&ot;相對忘貧&ot;之語,無非說如果我能同她相見,一個像牛郎,一個像織女,便也可以相對忘言了。如若能結合,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貧賤夫婦,我們也滿足。情感上經歷過無奈離別的人,對這首詞會格外有感覺,會忍不住心有同感--多少人,相思相望卻不能夠相親,忍不住要問:天為誰春?突然,想起一個獨自生活在沙漠裡眺望西邊白陀山的男人曾經說過,年輕的時候總想知道山的那邊是什麼,其實山的那邊還是山,當你到達那兒,你或許會覺得還是這邊更好。這個道理放在很多人身上都適用,包括容若。沒有得到的感情就像一座想攀卻沒有攀上的山,橫亙在心臟底部。然而有時候,攀過去了,又怎樣呢?我們已經不再迷信得到。紅窗月燕歸花謝,早因循、過了清明。是一般心事,兩樣心情。猶記碧桃影裡、誓三生。烏絲闌紙嬌紅篆,歷歷春星。道休孤密約,鑑取深盟。語罷一絲清露、溼銀屏。【誓三生】容若在這闋詞中提到一件廣為人知的事:&ot;誓三生。&ot;&ot;三生石上證前緣&ot;是屬於中國式的誓盟,從古到今,從帝王到貴族平民,無論是神話還是現實,安順和婉的中國人用行動和言語演繹出東方千年的深細情感。這樣柔韌堅定的表達像煙雨江南,很多人不喜歡它太過風花雪月。我們不相信別人不變,如同別人不相信我們不會變一樣。即使現代人已經對誓言淡漠,對承諾懷疑,然而無論男女,在經意和不經意間仍會被觸動。&ot;三生石&ot;典出唐代袁郊的《甘澤謠》。《甘澤謠》中有的一篇《圓觀》,寫圓觀和朋友李源三世相交的故事,頗有禪意。袁郊借圓觀之口吟出禪詩--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