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想,彼得說得對,你不能用你的好惡來要求這個世界,別人有別人的審美觀,不能因為別人的審美觀跟你不一樣就覺得別人是醜惡的。她想,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就覺得自己的活法才是正確的,希望周寧照我的方式來生活,周寧則竭盡全力保持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兩個人實際就是在明爭暗鬥,看誰能戰勝誰。如果周寧找的是一個跟他一樣愛玩愛打麻將的人,他們兩個人可以同時出去打,打到半夜再回家來做愛,做完了睡覺,豈不快哉?哪裡用得著像他現在這樣,溜出去的時候像小偷,打的時候心神不定,回到家要看老婆臉色,想想就痛苦,虧周寧還能容忍這麼多年,難怪周寧說跟我過了這些年,白頭髮都生了不少。兩個人各自為著不同或相同的原因,死守著這個婚姻,明知兩人生活方式不一樣,還是繼續進行著這場改造對方、儲存自己的戰役。既然兩個人不能為對方改造自己,又不能有效地改造對方,更不欣賞彼此的活法,為什麼還要苦苦地守在一起折磨彼此呢?也許這個&ldo;故鄉的雲&rdo;跟周寧更接近,他們畢竟是生在同一個地方,長在同一個地方,現在她又這麼愛周寧,她就可以為他改變自己,而不用像自己一樣,老想著改變周寧。楊紅想,實際上結婚之前我就知道我們兩個是不同的人。匆匆結婚,是因為自己怕孤獨,怕別人議論笑話,也因為那時還不知道什麼是愛,以為跟周寧在一起的那種感覺就是愛,其實那隻能說是不討厭,是因被人愛而產生的自豪和感激。等到後來遇見了陳大齡,才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愛,那是一種從靈到ròu你都無法控制的感情,愛不可預計,不可預防,你愛了,就愛了,道德也好,不道德也好,你都無法控制。你能控制的是你的行動,但愛的感覺你是無法控制的。愛一個人,卻又跟另一個人守在一起,那種痛苦是難以形容的。沒有一個人值得你愛,你可以平靜地跟一個愛你而你不討厭的人湊合,但如果這世界上有一個你愛的人,而且他也愛你,那你跟另一個人的湊合就可以是致命的痛苦。這些年跟周寧這樣死死地守在一起,與其說是因為愛情,還不如說是因為習慣和麵子,再加上一些錯誤的觀念,比如認為離婚就是一種失敗,離婚的人肯定是有問題的。又比如認為誰提出離婚,就是誰不要對方了,而那個被人不要的一方就貶值了,就沒面子了。從前害怕離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傷害孩子。楊紅有一個最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周寧的兄嫂離了婚,而他們的孩子只讀了箇中學就輟學了。當她把這個例子講給海燕聽的時候,海燕笑她說:&ldo;我可以把你這種思維當作一個經典例子講給我的學生聽,就是一看見兩件事前後發生,就認為中間有因果關係。周寧的兄嫂離婚和他們的孩子輟學,只是兩件前後發生的事,中間有沒有因果關係,還不一定。&ldo;如果跟你說的那樣,周寧的兄嫂都只讀了箇中學,兩口子愛打麻將,又經常吵鬧,最後嫂嫂跟人跑了,這才離了婚。那麼就算兩個人不離婚,他們也沒心思教育孩子,孩子可能還是隻能上箇中學,說不定更糟。就算他們的孩子是因為父母離婚才荒廢學業的,也只是一個個案,不能說明離婚家庭的小孩就個個會荒廢學業。&rdo;海燕說著,伸出手:&ldo;把你的統計資料拿來我看,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是因為父母離婚而荒廢了學業的。&rdo;&ldo;我哪裡有什麼統計資料?就這一個例子,這一個例子還被你駁倒了。&rdo;&ldo;沒有統計資料,怎麼就輕信了呢?即便有統計資料,你都要問一問,統計資料是怎麼樣得出來的。像離婚這種社會現象,你不能像做科學實驗那樣,抽出各方面一模一樣的兩組人,控制所有其他因素,只讓一組離婚,而另一組不離婚,若干年後,再來統計兩組當中,有多少小孩荒廢了學業。如果是那樣獲得的統計資料,可能是比較可信的。&rdo;楊紅想象了一下,說:&ldo;那好像是不可能的,誰願意把自己的一生拿來做這種實驗?&rdo;&ldo;所以說報道離婚對小孩影響的文章不可能是基於這種統計資料的,只能是找一些離婚的家庭,一些沒離婚的家庭,儘可能的讓其他因素相同相近,然後分析研究離婚對小孩學業的影響。如果不注意,離婚那組找的都是周寧的兄嫂那樣的夫妻,結論就會是離婚嚴重影響小孩學業;如果離婚那一組找的全是愛因斯坦那樣的人,那你的結論就會是離婚成就小孩學業。&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