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眉毛不自覺地揚得更高了。天子金口玉言,謝鏡愚想必比朕更清楚。朕大可以質問他為何,也大可以治他逾越,可話到嘴邊卻是:“你憑什麼?”那種像是野獸出籠的光再次在謝鏡愚的眼中閃現,那陣似曾相識的心悸也隨之襲擊了朕。還沒等朕反應過來,便被他結結實實地抱住了。“憑陛下只是臣的。”“你……”大逆不道!“也憑臣只是陛下的。”朕頓時啞口無言。見朕不再掙動,謝鏡愚微微拉開距離,視線細細地在朕面上逡巡。他的神情到目光都近乎執拗,朕卻在其中讀到了孤注一擲的決絕,之前的氣惱瞬間消隱無蹤。“你啊你……”體溫炙熱,心跳如雷。此時說什麼都是多餘,只有一吻以存。作者有話要說:謝相的哄人水準,感受到了嗎? 元正、人日、上元過後, 因正月乃一年之始,月底晦日也通常被當做節日。彼時春色新晴、柳翠含煙, 民間節俗通常是祭神祭祖、飲酒湔衣、送五窮這三樣。放到皇帝身上, 則是賜宴群臣,興致好就再作作詩。還是吃飯,還是作詩……朕深深覺得, 這時候的娛樂活動實在太過貧乏。朕已經賜了兩次宴,短短一月裡又要賜第三次……朕簡直想罷工,然而真罷工怕是諸臣都有意見,便打算按以前的折中辦法,賜百官刀尺便是。而且, 正月晦日乃是重農務本之節;冬去春來,假放夠了, 也該開始幹活兒了。名單上的頭一條就是即將到來的春耕。具體事務自有司農卿負責, 百官一般就儀式性地獻獻農書。但自謝鏡愚告訴朕最早明年可以修繕大運河以來,朕就覺得,賦稅可以再低一點。朕確實想大興天下水利,然而工程浩大, 急不得,還是要先考慮富民。至於其二,就和農耕沒太大關係了。前朝動亂之後,史籍之類多有散佚。為此, 父皇設立了弘文館;盡收天下藏書的同時,也徵集天下人才。如今匈奴已滅, 朕合該把這事兒撿起來,同今年春試一起交代給禮部和吏部去辦——堂堂中書省,居然沒幾個人用得順手,這像話嗎?最後則是吏治。雖然照周不比的情況來看,本朝吏治還算清明,但也不能不防微杜漸。諸事眼看著就要步上正軌,若是因人之故毀了,那可是虧得很,實在對不起父皇打下的基業。而且地方官員朕也不很熟悉,合該派人下去查探一圈,好讓朕有全域性之數。有了初步想法,朕便把司農卿、幾個尚書、御史大夫等人挨個兒叫來詢問。大致確定可行性後,朕再把幾個丞相叫到一起,討論確定詔書內容。王若鈞,不消說,沒有意見。“陛下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實乃天下幸事。”侍中曹矩人如其名,本分規矩得都要過頭了。當年朕要派黨和去打匈奴,朝野大都反對,他都沒吭一聲,此時自然更不會有意見。中書令如今空缺,根本用不著徵求意見。於是,朕把目光投向了王若鈞座下的謝鏡愚。“謝相可有什麼高見?”“臣謝陛下垂詢。”謝鏡愚恭敬地來了一句套話,才繼續往下道:“不論是輕稅賦還是重文教,臣均以為極好。唯有整頓吏治一點,臣有些想法。”他畢竟有“前科”在,朕不免掃了一眼特准旁聽的周不比。“說來聽聽。”“照陛下的意思,每道派京官一人巡察所屬州縣,考察官員職務,有薦黜之權,還可不上報就處理一些犯法之人。此舉確能增加巡察使的威信、令地方官員望而生畏,但臣以為,生殺大權全掌於一人之手,便是他盡力公平,可能也不免有偏頗。”“也是,”朕從善如流,“那謝相以為,該如何避免這個弊端?”“臣原先想,再多派兩人同行,共謀決斷。然而,巡察使常年在外,御史臺並無如此多人可供抽調。故臣以為,可於各地抽調相關官員,令御史臺教導三月或半年,再分別抽籤,隨京官至其他道上,便可更令人信服。”這意思就是交叉執法嘛!朕當然知道這個。但朕畢竟是皇帝,事情不能都由朕一人完成,總要給臣子們留點發揮的餘地。“謝相此言極是。”朕讚許道,又轉向其他兩人,“王相,曹相,若朕有什麼不足之處,你們也當和謝相一樣,大膽直言。”王若鈞和曹矩都滿口應下了。但朕知道他倆照做的機率不大——年紀大了以後,大臣想的事情更多是安穩退休養老;直諫可能要犯朕的忌諱,他們自是不太願意冒的。不過,朕告訴他們就等同於告訴所有官員,也不算浪費口舌。“除此之外,臣還有一個建議。”謝鏡愚又道。竟然還沒說完?朕頓時有點稀奇。朕剛沒留那麼多坑給他填啊……“那就繼續說。”“陛下既有心清明吏治,除去依靠本有此責的吏部與御史臺,說不得也要親力親為。中書省如今正副都空缺,正是陛下施展的大好時機。”“嗯?”朕真的好奇起來。“臣以為,陛下可以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只要陛下有所閒暇,便可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如此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