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周老師沒介紹你”等問題。李澤文笑而不答,只是豎起一根食指放在嘴角邊做了個“噓”的手勢。兩名小女生顯然被取悅到了,頭碰頭的嘰嘰咕咕笑了一陣,方才依依不捨地回過頭去。郗羽抿了抿嘴,她覺得真是開眼界——李澤文平時給大學生上課的時候挺嚴肅的,連笑容都不太多,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此時在初中生的課堂居然如此有童心,這麼輕易得就逗小女生開心了。講臺上的周宏傑已經開始了這次班會。他備課充分,有條不紊的安排班會的程序:先讓同學們拿出紙,寫出自己現在的年齡,再寫下自己可能的壽命(以家族裡最長壽的人為基準)。隨後他讓同學們想像一下自己一年後上高中的模樣;四年後上大學的模樣;八年後大學畢業的模樣;十二年後工作的模樣……班上的氣氛漸漸凝重起來,哪怕是最不專心的學生也陷入了一定的思考。社會上的人對青春期的少年懷有偏見,覺得他們叛逆和浮躁。但實際上這只是表象。青春期是青少年們最思維活躍的時期,他們接受力強,對外部世界表現出強烈的探尋與渴望,只要給他們一點啟發,他們就會真的開始思考。看著同學們陷入了思考,郗羽想起曾經的自己,有點觸動的吸了口氣。當年的周宏傑也是特別善於做思想工作的人,在教育上頗有章法,現在看來,他的教書育人水平又上了一個臺階。隨後周宏傑聲如洪鐘的發表了一段講話:“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影響的跟蹤調查,物件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可言;60的人,目標比較模糊;10的人,有比較清晰但大多是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十分清晰且長期的目標。25年後跟蹤調查發現,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3的人,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安穩的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抱怨他人,覺得什麼都是社會的錯。”周宏傑最後說:“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於二十五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所以我要送給大家一句話,沒有規劃的人生如沒有方向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