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1 / 2)

小說:大唐第一廚+番外 作者:浮雲素

“那紅棗吃食,可分我吃粒?”

菩薩勃然大怒:“好你個潑猴,怎麼每次早不來晚不來,偏偏我吃吃食時來!你是不是故意的!”

真是憤怒至極!

聖人的動作還是很快的, 在知曉壓榨出油法的好處後,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河南等地建造了官辦的煉油廠。

唐代已經出現了專門的賣油郎, 新工作種類的出現往往預示著市場的變化, 像是賣油郎這一職業, 放在漢代,是不可能出現的, 因為居民的生活水平還沒有發展到能夠多用油的地步,即便是吃油, 也是吃自己家豬的油,逢年過節殺一頭豬,豬油可以吃小半年。

賣油郎為什麼出現,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 能夠吃得起豬油的人也越來越多, 現在不僅僅是過年的時候能吃豬油拌飯,富裕點的百姓十天半個月也是能吃得的,而長安的酒樓就更不用說, 經常要放油的,所以賣油郎的生意很好。

葷油的數量有限,價格也相對高, 聖人雖然不知什麼叫做市場經濟,卻也懂得供不應求的道理, 現在還好,等唐朝再發展紀念,油真的就成了尋常物件了, 甚至到了富裕的宋朝,百姓們更是無油不歡,吃什麼都要炸一下。

有了成本比葷油低很多的素油,他也是很樂意看見的,如此不僅更多百姓能夠吃上油,酒樓不擔心供應不足,官方政府也能有了新的收入項。

此法出現,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弊。

至於為何煉油廠是在河南建立的,這還與芝麻的種植地有關。現代,種植芝麻的農民不多,此物產量低,價格又便宜,種了也不值得,但往前推算幾十上百年,種芝麻的人還是不少的,而他們的地域分佈也很明顯,考慮到土壤氣候等因素,河南是芝麻畝產量最高的地方之一,全國芝麻有三分之一都出自河南。

此種植格局在唐代時就已經有了雛形,只需要問問農官,看看記載,搞清楚長安城眾多胡餅鋪子是從哪裡購買芝麻的,就可知河南是高產之地,為了降低製作成本,自然是要就近建設油坊的,運輸油總比運輸芝麻來得方便且值錢,所以聖人就直接在當地建立生產基地了。

莫文遠聽說時,很讚歎聖人的行動力,當然了他也不可能把方子獻給聖人後就不炸油了,還有許多蒸過的餺飥餅等著他油炸。他們的私家作坊規模是不可能比官辦油坊大的,然壓榨芝麻油大豆油實在不是什麼難事,只要有地方有夥計有幫忙炸芝麻的耕牛就行了,真正讓莫文遠為難的也是芝麻供應商的事。

聖人已經將河南劃成了芝麻的種植地,他在河南收購芝麻不是很方便,那自然就要令覓他地。莫文遠走遍西市,與各種胡麻商人打交道,終於搞清楚了其他芝麻產地的分佈,除了河南道之外,有不少胡麻田分佈在長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帶,在那裡收購來的芝麻顆粒飽滿,品質很不錯,唯一的問題就是,想要得到一合乎他心意的收購價格,需要在當地略有些門道,當然咯,對任何商人來說,這點都是一樣的。

想到長江中下游這一地區名,莫文遠就想笑了,他地理學得再差也知道,江南等地是被歸在中下游平原區的,而且現在的江南可是魚米之鄉,要是那兒沒有種芝麻的,還有什麼地方會有?江南的物產可豐富了。

於是他對中黑羊道:“羊,我們二下江南吧。”

中黑羊眼前一亮:“咩咩咩咩咩咩咩。”

下江南!好呀好呀好呀!

莫文遠在江南做了諸多美食,他到現在還記憶猶新,而且還有魏文等他不是很喜歡,廚藝卻不可小覷的名廚……

江南真是好地方呀!

……

李三娘收到莫文遠傳來的信件很是高興,時隔大半年,終於要見到兒子了。隨著產業越來越多,家中人也是分散各地聚少離多,便是趙二孃莫小狗夫妻都經常分居兩地,一人在長安一人在洛陽,莫小狗有時還需到其他城市巡查他們的醬油店鋪——

一個個都奔波得緊。

李三娘也沒閒著,想要在江南站穩腳跟已不是什麼簡單事,更不肖說她還忙著在江浙等地開醬油小鋪子,如今在南方北方都有他們李三娘家的醬油店,店中之醬油除了有當地人購買,還就近給朝廷駐紮的軍隊供應醬油,進賬很有保障。

此番莫文遠傳信除了說自己要到江南之外,還言自己要尋找大量種植胡麻的農人或販賣胡麻的商販,讓李三娘幫忙盯著,她看過兒子的要求便上心了,開始同江南本地的大供應商攀談起來。

秦蔚山一年到頭給李三娘食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