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遠看他使用法術,令安南的稻穗迅速成熟,不擴音出了疑問:“若有此偉力,何須千里迢迢從林邑尋找稻穀,直接創造出新作物便可?”
當年五穀,不也是神農找到的嗎?
聽過莫文遠的疑問,神農露出一和藹的笑容,他道:“此兩者不大一樣,我當年並非是創造了五穀,而是發現了五穀。”
“即便是神仙也無造物之偉力,否則女媧娘娘也不會成為聖人。”就譬如說這些稻穀,他神農充其量就是一發現之人,他可以用農家的手段進行嫁接,再用仙人法術加快成長的速度,得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觀測結果。
但是直接無中生有憑空捏造新的品種,這是不可能的,天道不允許。
莫文遠其實不大理解天道允許與否的概念,但他還是點點頭,心道若沒有天道留下的種種限制,這世間說不準早就亂套了。
在對照組成熟程度相同時,只要是洞察力豐富而敏銳的人,都可以看出兩植株的不同,按照本地農人的說法,安南大面積種植的早稻,也是他們林邑傳過去的品種,既然是出於相同品種,那麼倆稻穗應大體相似。
而展現在他們面前的稻穗雖有相似之處,但若集體比較米粒大小、粗細、顏色,植株的高度,稻穗的飽滿程度,就會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也同樣的多。
神農走遍了安南的田地,他見識到幾乎所有種植在安南的稻種,也知道他們長成熟後會是什麼模樣,神仙的智慧同凡人還是有區別的,他可以輕易記住成千上萬的樣本,將他們的特點從芸芸眾生中?繹出來,組成典型形象,再進行二次總結。
而林邑的水稻,他目前看的並不是很多,但一片廣袤無垠的天地卻也能讓他得出相同的結論。
莫文遠看向他,只覺得擁有古銅色肌膚的大漢眼睛正在閃著光。
“它們皆出自於同源,卻各有一番發展。”神農宣佈了自己最後得出的結論,“此種稻谷會因土地的改變而改變。”它們擁有極其強大的適應性。
莫文遠想到走之前在江南稻田中生長成熟的稻穗,再同印象中的安南水稻對比,生長情況如何他不知道,但所結的果實,也就是被稻穗所包裹的米粒,確實很不同,江南水土養人,肥力充足,養出來的稻米比安南種植出來的香甜數倍。
當然滋味比本土的中晚熟稻還差不少,縱向對比卻很足夠了。
神農的眼中依舊閃爍著狂熱之情,他已經不是在對莫文遠說話了,而是在對自己說話:“如若將其同大唐稻穀雜交培養,或許能養出兼具口味與生長期的新種。”
這正是他長久以來的目標!
莫文遠聞言,也不由自主彎眼笑了。
他很期待看見早熟稻穀迎風招展的景象。
……
他們在林邑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除了林邑的水稻,其他穀物也看了個遍。
林邑是個相對繁華的城市,盛行的佛風為此地帶來了諸多遠道而來的僧侶,而獨特的熱帶雨林氣候則讓此地的瓜果蔬菜更容易種植,熟制更短。
在此地停留大半年,隊伍中的每人都很有收穫,神農日日跟他心愛的稻穀在一起;玄奘法師帶著徒弟宣揚佛法,同本地僧侶探討經書;莫文遠帶著大黑羊,致力於尋找他東南亞獨有的食材,還學習這些食材的培育方法,欲將其帶回大唐一併種植。
永徽二年末,南行的隊伍終於回到長安,他們不負眾望,帶來了產量極高生命力頑強的稻穀,還有香蕉、開心果之類原本大唐境內不可見得的瓜果。
……
莫文遠回京當日,全家人一起出動來迎接他。
時令已進入深冬,長安城中風雪飄搖,凜冽的東北風、晶瑩剔透的雪花並沒有阻擋行人,腳伕、小商販、農人,有的穿棉衣,有的穿獸皮,皆很忙碌。
而在城門口矗立的人群中,李三娘格外顯眼。
她已年近四十,眼角有了細微的紋路,黑髮間也生華絲。然而她穿了一件剪裁精美的棉襖,下半身穿直筒的厚實羅裙,亭亭玉立站在遮蔽風雪的門洞下,全身上下卻透露出一股少女都沒有的,蓬勃的朝氣。
趙二孃與莫小狗站在李三娘身後,莫小狗的懷中抱著一白玉似的雪娃娃,他的身軀已被厚實的棉襖所包圍,棉襖的小帽子中綴有細密的白色絨毛,即使六出蔽空,分外寒冷,看他靈動的眼睛,白嫩小臉上微薄的紅暈,也知他身處溫暖之中。
羊與莫文遠並排行走,看見這景,也咩咩咩咩咩地叫喚起來,他同莫文遠一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