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采。
相較之下,坐在後頭的李泰、李治便略遜一籌,宛如珠玉在側、黯然形穢。
李承乾當了這麼多年太子,勉強也算是受過千錘萬練的,得了李二陛下的首肯便把昨日寫的文章唸了出來。最近這兩篇文章讓他有種開了竅的感覺,念起來也順暢無比。
這文章的大意很簡單,開頭寫他與李元嬰、李治他們聽說南邊曾有象軍能贏吐蕃軍,不知象軍與突厥騎兵相比如何,便請來南人所馴之象與北人所馴之馬對戰。
勝負分出之後,他們席地而坐,先聽南人談起如何馴象、如何對戰吐蕃軍,獲益良多。隨後,又聽魏徵之孫女談起“火牛陣”,深感戰事時局都變幻無常,做什麼都鮮有萬全之法!
因此,他們都希望日後可以多接觸來自天南海北的人才,像這次瞭解“象馬之戰”一樣好好了解南邊的戰法和北邊的戰法,好好了解東邊的情況和西邊的情況——這樣一來,不管是遇到哪兒有事,決斷時都能做到心裡有數!否則這也不知那也不知,與盲聾之人何異?
李承乾朗聲把整篇文章唸完,沒再為自己辯解什麼,退回位置上坐下。
雖說文章裡一些細節是經過修飾美化了的,但大體來說確實是他們昨天玩耍時生出來的真實想法,他表現得十分坦蕩。
殿中再一次靜了下來。
這篇文章有理有據,直接將原本被攻訐的“象馬之戰”延伸到戰事與國事之上。象軍能輕易逼退騎兵,火牛陣又能破象軍,可不就是說明遇事無萬全之法,任何時候都得儘量掌握各方情況靈活應對!
細想一下,太子若是端坐宮中苦讀書,不去了解外頭的真正情況,真正遇到要解決的事情該如何做判斷、如何想辦法?而且哪怕再怎麼說天下是一家,突厥、吐蕃以及南邊未曾歸化的山蠻其實仍是朝廷的心頭之患,太子想了解了解他們顯然不過分——畢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房玄齡乃是太子太師,見李承乾說得有理,自是出聲應和:“臣認為太子殿下所言甚是。”說完他還看了魏徵一眼,意思是“你孫女都一起去了,你不該說點什麼嗎”。
換做往日,魏徵絕不會摻和這些事。
李二陛下春秋正盛,又已經給太子安排了房玄齡當太子太師,他要是還往太子那邊湊,李二陛下很可能在心裡犯嘀咕:“我這還沒老,你們一個兩個都往太子那邊靠,是不是覺得我活不長了?”
魏徵雖然以剛正善諫出名,可他不是傻子。他知道李二陛下容他忍他,一來是他的進諫確實不偏不倚、秉直為公,二來則是朝中需要一個“榜樣”。
李二陛下想要把天下治理好,就不能當那閉目塞聰、耳聾目盲的人,所以,就算沒有魏徵,也會有張徵李徵!
魏徵不想摻和,偏偏剛才房玄齡朝他遞的眼神讓李二陛下注意到了。
李二陛下頓時想起李承乾剛才提到的人除了李元嬰和李治,還有魏徵的親孫女。
這女娃不過才比兕子大一點,讀書習字卻比男孩兒還出色,生作女子確實可惜了。
李二陛下對幾個心腹要臣的性格門兒清,他知道魏徵孫女肯定不是太子請過去的,而是李元嬰拉人家出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