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問:“什麼想法?”
李元嬰說:“我到封地後要弄個大書院,那不得要很多識字的人嗎?便是整理一下各種書卷,不識字也不行的。這三百人裡有一小半都是十歲以下的小孩,我先給他們弄個小學堂給他們開蒙,學個一兩年應當把識字和算數都學完了,有能耐的可以繼續往下學,沒能耐的往後便在我手底下打打下手,他們有手有腳,將來又有屋有田,日子總不至於過得太差。”
李承乾道:“這想法很不錯。”
李元嬰一臉靦腆地說:“問題就是,我又不認得幾個讀書人,我去請人給這些小孩開蒙他們怕是會把我轟出門。我想著承乾你可是太子,肯定認識很多讀書人,你和他們說道說道,他們一定會答應推薦些適合的人過來!”他緊緊拉著李承乾的手,語氣殷切,“皇兄說這事該我們一起幹的,承乾你可不能不出力!”
李承乾本想說“我也不認得幾個讀書人”,可對上李元嬰亮亮的眼睛又說不出這種話。
他身為太子,怎麼能連幾個讀書人都湊不出來?
李承乾點頭應下了李元嬰交託的任務。
李元嬰沒急著走,他剛才從於志寧連篇累牘的勸誡得到了極大的啟發,拉著李承乾討論招募夫子的說辭。
這說辭不能往小裡說,讓人覺得去給那些大字不識的乞兒開蒙太埋汰人,所以他們要有多大說多大,先是痛惜大唐雖強盛卻仍有這麼多百姓受苦受難,接著要誇他們此行此舉將垂範天下,他們的一小步,大唐的一大步,就連後世子孫也會記住他們的姓名!
李元嬰洋洋灑灑地說完自己的構想,又殷殷地望著李承乾:“承乾你讀書比我多,肯定已經會寫文章了,你趕緊按著這意思寫一篇出來,一定要寫得那些個讀書人一讀就痛哭流涕、感動不已,不要錢都搶著來幹!”
李元嬰這樣滿含期望地看過來,李承乾能說自己也不愛寫文章嗎?
那當然是不能的,李承乾只能在李元嬰的注視下叫人研了墨,揮毫按照李元嬰的意思寫起文章來。
文章李元嬰不會寫,不過李元嬰會看,李承乾寫一段他就在旁邊念一段,積極地給李承乾鼓勁,馬屁拍起來簡直不要錢,一個勁地說什麼“哇這一段寫得真是精妙絕倫”“承乾你真是妙筆生花,寫得好極了”“對對對就是這樣寫,太棒了”。
李承乾聽得一陣默然,若不是知道李元嬰是什麼水平,他都快覺得自己是文曲星下凡了!
作者有話要說:
于志寧對小王爺使用“上綱上線”技能。
叮,小王爺成功獲取“上綱上線”技能。
-
注:
有妹子安利同名劇《貞觀之治》,這個我也看完了,挺好看,還在微博總結過它的劇情,可以搬過來給你們看看!特別溫馨甜蜜!它的劇情線是這樣的:全劇描述了主角李世民的大半生,主要內容是敵人死了哥哥死,哥哥死了弟弟死,弟弟死了爹爹死,爹爹死了老婆死,老婆死了文臣死,文臣死了武將死,武將死了兒子死,最後自己也死了,看看,是不是大團圓結局!傾情推薦大家觀看!
不知是不是被李元嬰胡吹海吹吹得有些膨脹,李承乾等李元嬰走後把整篇文章重讀一遍,竟也覺得這文章寫得酣暢淋漓,全然不見往日下筆時的瘀滯。
這是他近年來頭一次沒把寫文章當煩人的任務看待,如今停下筆來還有點回味剛才那種感覺,尤其是想起李元嬰那番話他就樂。
李元嬰說,這是他從於志寧勸誡他的話裡得來的靈感,覺著這種一套大道理砸下來把你砸蒙的勸人方法很棒,任誰聽了都會被說服!說服就好辦了!這好看的高帽子你想戴上,多少得乾點實事才行,要不然我就用誇你的話來罵死你!
這話說得有點糙,不過話糙理不糙,李承乾越琢磨越覺得是這個理。
平日裡,于志寧他們不就是這樣要求他的嗎?先說他是太子,然後要求他這要求他那,若是他做不到就噴得他狗血淋頭,順便去父皇面前告他一狀!
現在他要和李元嬰幹正事,他只消把這篇完全符合他們觀念的文章呈給孔穎達他們,孔穎達他們不得給他推一批讀書人出來把這件事辦妥?
李承乾以前最不耐煩這些事,學不來文人那些彎彎繞繞的東西,不想經李元嬰這麼一鬧騰,眼前反倒豁然一片,全沒了往日那束手束腳的感覺。
李承乾說幹就幹,收拾好文稿,整了整衣冠,徑直去尋孔穎達說話。
要說如今誰門下的讀書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