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1 / 4)

小說:皇帝公關學 作者:京文

就更需要弄頂保命鋼盔,護住自己的一顆腦袋了。

當然,要選鋼盔就得選個合適的,否則比沒有更糟。唐代名將郭子儀收復長安時,扮演鋼盔角色的是唐肅宗的兒子廣平王李俶。這位後來也當上皇帝的王子只管政治鼓動,軍事問題一概放手,成就了郭子儀的大捷。可稍後的鄴城之戰,鋼盔扮演者變成了太監魚朝恩。這位仁兄能耐不行還特喜歡指手畫腳,結果弄得郭子儀連指揮位置都找不著,最終幾十萬唐軍在劣勢敵人面前一敗塗地,連兩座都城都丟了。鋼盔的作用是護著上頭,兜著下頭,是防禦性的,如果這鋼盔也跟刀槍劍戟一樣到處扎人,那就比沒有還糟了。

如果您膽子更大,還可以學戰國田齊的司馬穰苴,拿國王配發的標準型鋼盔—寵臣莊賈—開刀立威。

不過這可是高難度動作,首先這鋼盔自己得犯事兒;其次這皇帝腦筋得明白。倘這兩件事有一件沒把握,我勸您啊,還是好生戴上鋼盔,自個兒悠著點兒吧。

。。

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

《三國演義》裡有一出“公子劉琦三求計”,說劉琦害怕繼母蔡氏加害,向諸葛亮求自保之計。折騰再三,諸葛亮才說出“君不見重耳在外而安,申生在內而亡”這句話,建議劉琦找個機會要求下放地方掛職鍛鍊,從而避免留在首府荊州,遭到蔡氏的謀害。

諸葛亮出這主意,是因為當時荊州的主子(姑且稱之為土皇帝)、劉琦的親爹劉表並無害劉琦之心,劉琦需防備的只不過是蔡氏的暗害。但就皇帝公關學而言,出外避禍未必安全,甚至可能是死路一條。

南朝劉宋的大臣蔡興宗曾感慨皇帝脾氣暴虐,在首都做官人人自危,十分鬱悶,他的幾個外甥就勸他找機會外派,他毫不猶豫一口回絕。結果幾個外派的外甥在後來的內戰中先後喪命,留在危機四伏首都的他不但逃過歷次大清洗,還升了官,封了公爵。最危險的地方,結果反倒最安全,這是什麼道理?

封建時代講究的是人治不是法治,皇帝的意思就是法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您只要不跑出國境,下放到哪兒,不還是在人眼皮子底下嗎?有好多禍事其實可大可小,皇帝可能為一時不開心要宰你,也可能忽然想通了要饒了你,關鍵是,你得有化解的機會。留在首都,留在皇帝身邊,這化解的機會顯然會更多,逢凶化吉的機率也更大些。

更重要的是,玩政治總難免有幾個政敵,政敵總難免給皇帝進進讒言,打打小報告,您留在皇帝身邊,就有解釋的餘地,否則很容易讓那些恨不得踩著您往上爬的傢伙拍得萬劫不復。戰國時秦國大臣甘茂即將出徵,擔心一旦不在首都,國王會聽信讒言,後來果然差點因此誤了大事,這就是個典型的反例。

您也許還會說,我在外地,萬一皇帝真要宰我可以武裝自衛嘛,再不行可以逃跑嘛。

您又傻了不是:皇上多大權威啊,這首都和外地有區別嗎?他就能調動首都的兵?沒準您當個市長,想武裝自衛,那皇上一道檄文“誰殺了這反賊誰就是那新市長”,您還沒等把檄文瞅明白,就得讓正憋著提幹的警衛人員給弄死。

劉宋時候大將蕭道成(後來南齊的開國皇帝)也想外出避難,幕僚紀僧真就勸道,您離開首都,皇帝如果不高興,一道詔書說您是叛徒,您不是就真完了嗎?

瞧,就這麼檔子事。

回頭說申生和重耳吧。申生並非因為留在首都才危險,恰恰相反,他多次被派去遠征。大臣狐突、裡克都曾評論說,他總不在國君晉獻公身旁,才讓讒言輕易得手,後來他被誣陷、被逼自殺,也並非沒有機會逃跑,而是自己不願身敗名裂地苟活。再看重耳,他待在遠離首都的蒲城,可是國君要寺人披*他,給3天限,人家兩天就殺到了。後來他流亡19年,丟了倆老婆,有時候慘得連粥都喝不上。要不是那時候還有“外國”,他能不能活命都說不好,又哪裡談得上“在外而安”呢?

聽皇帝公關學一句話吧,最危險的地方其實最安全,不論您想的是自保還是進取,待在皇帝身邊,都是風險最小、利益機率最大的優選方案。

有些事不能太積極

曾經有人總結皇帝公關學要點,說出“功莫大於勤王”的話來,這話其實就對了一半:勤王固然是大功——皇上有麻煩才要人去“勤”,您不怕自己惹上麻煩,去給皇上解了麻煩,這功勞自然小不了。但在皇帝公關學裡還有比勤王回報更大的投資專案:擁護一個新皇帝,把原來那皇帝給趕下去。

您想啊,本來人家就是個看著別人當皇帝眼饞、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