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若遣一良將領兵,旬日間必可大破二賊。”
宗澤道:“可惜奸臣弄權,忠良報國無門。而且朝廷局勢恐怕數載內難有變化,再助金國滅了遼國,豈非驅狼引虎,滅國之禍不遠矣。”
張叔夜道:“汝霖此言差矣,去年我朝盡奪橫山城寨,西夏失了屏障,已無法和我朝抗衡。只需調西北精兵往河北駐守,金人又怎敢輕犯我大宋邊界。”
張揚前幾次來,張叔夜都未與他多說,此時聽的他原來抱希望在西北邊兵上,不由笑道:“西北邊兵確實是百戰雄師,可惜會在國內損傷大半,也無法倚重。”
張叔夜笑道:“王慶、田虎不過兩個大盜而已,手下只是烏合之眾,又不得民心,恐怕無法損傷西北兵實力吧。至於梁山,雖然兵精將廣,但人馬不過兩萬,也無法撼動西北數十萬大軍吧。”
張揚笑道:“張公卻想差了,損傷他們實力的不是我們。”
張叔夜愣道:“國內恐怕還沒有實力超過你們三人的亂臣賊子吧?”
張揚聽的張叔夜稱呼,也不以為忤,問道:“張公可聽過東南明教?”
張叔夜道:“略有耳聞,其教眾追求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其經文也入選了天子最新編修的道藏,應該是道教的一支吧。”
張揚道:“其實此教乃唐朝時傳入中原的摩尼教,後來會昌滅法,才改頭換面在東南紮下根來。其教卻出了一位豪傑,加上近年朝廷在東南大行苛政,使得民怨沸騰,不需多久,他必然會揭竿而起,到時四處教眾響應,不用一月,必然席捲東南。天下財賦又多出自東南,到時天子必然會調西北精兵平亂,到時必然是兩敗俱傷的場面。”
張叔夜也知道近年朱勔在東南大徵花石綱,民怨極大,但卻不認為會發生席捲東南的起義。認為張揚不過是危言聳聽,當下只是搖頭不語。
張揚見狀,笑道:“我們便作一個君子之約如何?年內東南爆發大規模起義,你便投效於我;反之,我便隨你安排。”
張叔夜見張揚願以自己未來換取自己效忠,心中也是大為感動,但仍搖頭道:“不管怎麼樣,我都不會做個亂臣賊子。”
宗澤道:“嵇仲此言差矣,若當真東南大亂,中原又有王慶、田虎肆虐,朝廷又有眾奸臣掣肘,數年內必然無法平息內亂。彼時金人也滅了遼國,必然會揮兵南下,中原又內戰不止,亡國滅種之禍不遠矣。天下也不是一家的,若真到了那個地步,我只選對我大漢民族有利的人。”
張叔夜聞言也是一愣,自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忠君與愛國為一體,聽了宗澤的話,不由開始考慮哪個更為重要。
張揚見張叔夜半天不回話,便也與宗澤一起出城。
次日開始,張揚便讓各部輪流演練攻城,在城外看來,便彷彿東平府仍在堅守一般。
卻說青州知府逃回東京後,蔡京正要派人打探東平府情況,卻收到張叔夜求援信,才知道門生膽小如斯,大罵了門生一頓。
又差人請來樞密院官商議,童貫引三衙太尉來後。蔡京把東平危急之事,備細說了一遍:“如今將何計策,用何良將,可退賊兵,以保城郭?”
眾人卻都知道梁山兩敗朝廷大軍之事,也都沒把握,自然不敢應聲。
宣贊武藝高強,卻因不是童貫、高俅嫡系,一直不得升遷,見機會難得,便出列道:“小將當初在鄉中,有個相識。此人乃是漢末三分義勇武安王嫡派子孫,姓關,名勝,生的規模與祖上雲長相似,使一口青龍偃月刀,人稱為大刀關勝。現做蒲東巡檢,屈在下僚。此人幼讀兵書,深通武藝,有萬夫不當之勇。若以禮幣請他,拜為上將,必然馬到功成。”
蔡京聞言,不由大喜,就差宣贊為使,齎了文書,連夜去請關勝。
梁山篇 第六十三章 神箭報警
關勝接著宣贊,領了結拜兄弟井木犴郝思文和數十關中漢子,便星夜向東京而來。
宣贊領眾人徑投太師府前下馬,進的大堂,拜見已罷。
蔡京見關勝八尺五六身軀,細細三柳髭鬚,兩眉入鬢,鳳眼朝天;面如重棗,唇若塗朱。果然與書中關羽相貌一般,不由大喜,問道:“將軍青春多少?”
關勝答道:“小將三旬有二。”
蔡京道:“梁山泊草寇圍困東平府,你有何良策破賊?”
關勝道:“久聞草寇佔住水窪,驚群動眾。今擅離巢|穴,自取其禍。正可領兵前去,與東平府守將裡應外合,大破賊兵。”
(原書中關勝出場是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