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當時的戰艦幾乎就是“黑黝黝”的,要保持戰艦的整潔,這不僅麻煩,而且會讓水兵承受過重的任務。很多國家都沒有過類似的要求,可英國海軍卻一直對戰艦的整潔有著難以理解的高要求。
從這些小事上就能看出,英國人不僅死板,而且極為驕傲,榮譽心非常強烈。這大概也與英國的歷史有關係吧。在唐帝國殖民歐洲時期,英國就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當時,英國是唐帝國遠征軍的後勤保障基地。得益於唐帝國遠征軍地大批採購,以及數十萬帝國遠征軍在英國本土生活,英國的經濟比其他受到唐帝國盤錄的歐洲國家好得多。
而在唐帝國撤出歐洲的時候。英國已經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而且隨後就頂替了唐帝國。成為了北大西洋上地霸主,從而獲得了大量的海洋利益,在海上貿易,乃至後來與唐帝國爭奪殖民地方面,英國都是走在最前面的。可以說。直到一戰前,英國都是歐洲最發達,最強大的國家,並且一直以歐洲的盟主自居(可承認英國擁有歐洲霸主地位地國家沒有幾個,主要是英國缺乏一支強大的陸軍,難以直接控制歐洲大陸),一戰中,迫使唐帝國,波斯,德國等對手簽訂了一系列的停戰條約。換來了大量的戰爭利益,這些都讓英國人非常的驕傲。這也正是英國人亡頑固與驕傲的根源。一個在歐洲強大了數百年的國家,如果沒有驕傲的情緒。如果沒有強烈的榮譽感的話,那才真是個問題。
英國人從上至下體現出來地榮譽感也影響到了英國海軍,影響到了英國海軍裡的將領。在這生死關頭,坎寧安的決定就與他的榮譽感有著自己的關係。在當時的情況下。坎寧安實際上並無多少獲勝的可能,而換了別的人,就算是斯普魯恩斯的話,也會選擇先撤到拉各斯,整頓好艦隊之後再與敵人決戰,而不是在一個又對手挑選的時間與地點作戰。可是,坎寧安卻沒有撤退,他下達了一條與撤退完全相反的命令:
艦隊離開聖赫勒拿灣,準備與唐帝國艦隊決戰!而此時是四月二十一日清晨,也就是在談仁皓意識到了英法聯合遠征艦隊也許躲在聖赫勒拿灣裡,並且派出了四架執行偵察任務的戰鬥機前後,坎寧安也做出了決定。
後世在分析英法聯合遠征艦隊的作戰行動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在唐帝國的主力艦隊到達之前,英法聯合遠征艦隊為何不直接殺入紅海,協助地中海那邊的盟國艦隊打下蘇伊士運河。為什麼不奔襲科倫坡攔截即將到達的唐帝國艦隊,而在受挫之後,英法聯合遠征艦隊還可以前往澳洲,從澳洲南面進入太平洋。
當然,這些問題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即當時英法聯合遠征艦隊的補給情況,戰艦在沒有足夠的燃料時,肯定無法執行任何長距離奔襲行動,而這也是限制艦隊活動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
可問題是,坎寧安在當時的指揮中確實犯了不少的問題。比如在第一次與第三特混艦隊遭遇的時候,他有足夠的實力優勢,當時他手裡有十一艘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而第三特混艦隊裡只有五艘戰列艦而已。
雖然實戰證明,唐帝國的“新省會”級戰列艦的效能比當時任何一艘英法主力艦都要強大得多,火力,裝甲,速度,乃至雷達等等方面都要好出不少。可十一艘主力艦打五艘,就算是效能上有所差距,坎寧安仍然有著巨大的優勢,如果這次戰鬥爆發了的話,恐怕第三特混艦隊就徹底完蛋了。
接著,在第二次遭遇的時候,坎寧安仍然有本錢把第三特混艦隊拖下水。不過事實也證明,他選擇逃跑是正確的,如果他當時不逃的話,在天亮後,第一特混艦隊的轟炸機就將把英國遠征艦隊給徹底葬送掉,他連回到開普敦的機會都沒有呢。
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唐帝國艦隊南下後,坎寧安為什麼要在聖赫勒拿灣裡躲了三天,在這三天中,他不但沒有主動出擊,尋找決戰機會,也沒有主動撤退,返回拉各斯。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他選擇主動出擊的話,也許還能有所收穫,就算最後的結果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可他也至少能夠幹掉唐帝國的一些戰艦吧。相反,如果他主動撤退的話,三天的時間,足夠艦隊到達黃金海岸附近了,就算以巡航速度前進,也早就逃出了唐帝國艦隊的打擊範圍,根本就不會遭到打擊。那麼,為什麼坎寧安沒有選擇出擊或者是撤退,而是在聖赫勒拿灣浪費了三天的時間呢?
有人為坎寧安找了理由,比如戰艦的狀況不允許坎寧安與敵主力艦隊決戰。當時,三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都有問題。其在服役後就毛病不斷的四聯裝主炮炮塔地轉動機構又出來“搗亂”了。法國遠征艦隊裡的四艘戰艦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