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在一些重要戰場上,以及在特殊的戰術環境下重型坦克也仍然是中型坦克所無法取代的。
帝國陸軍是在21年戰爭爆發之後,也就是在開始仿製德國的4號坦克的時候,提出了發展重型坦克的要求,而第一個針對的目標就是俄羅斯陸軍的重型坦克。因為當時帝國陸軍的20式坦克在戰場上難以與俄羅斯的坦克抗衡,因此,發展重型坦克的需求甚至比發展中型坦克還要急迫,所以重型坦克的研製被放在了首位,而這也正是24式坦克的來歷。
24式坦克的戰鬥重量58噸,最初打算安裝一門80毫米炮(也就是後期25式坦克的火炮),可威力偏小,隨後陸軍直接借用了德國的88毫米高射炮技術(海軍的型號就是80毫米高射炮),進行了一番修改之後,研製出了90毫米坦克炮,而使用到24式坦克上的時候,也就是60倍徑的90毫米坦克炮,這絕對是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坦克炮,特別是在採用了高速穿甲彈之後,沒有任何一種坦克能夠與其抗衡。坦克的裝甲也非常的堅固,其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100-120毫米,後期型號還提高到了140毫米。而該坦克唯一的弊病就是其糟糕的機動能力,其公路最大速度也僅僅只有每小時40公里,越野最大速度不到每小時20公里,另外其最大行程也差強人意,勉強能夠達到150公里而已。
從總體效能上講,24式坦克並不落後,可該坦克差的不是機動能力,而是另外兩個與基本效能無關的“效能”,一是造價,二是複雜的結構。造價昂貴,就導致陸軍無法大批次的採購,而結構複雜就導致坦克的故障眾多,且在前線難以修復。
帝國陸軍仍然在尋求更好的坦克,而當時,在戰場上的主力裝備也就只有24式重型坦克與25式中型坦克!
第十七卷 上岸猛虎 第十節 美國虎
美國人發展坦克的經歷並不比唐帝國順利多少。幾乎所有的國家在發展坦克方面都走了彎路,一是因為技術本身受到了限制,二是在第一次全球戰爭結束後,各國陸軍對使用坦克的戰術都不明確。因此,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後,大部分國家的坦克都只裝備了機關槍等輕武器,裝甲薄弱,機動能力差,而直到第二次全球戰爭爆發前不久,德國,俄羅斯,法國,唐帝國等國才逐漸意識到坦克在地面戰場上的強大戰鬥力。
在M4“謝爾曼”式坦克出現之前,美國生產的幾種坦克都是很落後的,就算M3的產量並不少,但大部分都提供給了盟國,在參戰之前,美軍的裝備數量非常少,而在美國參戰之後,M3就主要部署在澳洲戰場上,並且註定是要被淘汰的。
從總體效能上來講,144實際上是一種很不錯的坦克,其最大的特色是堅固耐用,而且操作起來相對簡單,乘員很容易就能掌握坦克的使用方法。當然,其最大的特點還是非常容易大規模製造,成本相對低廉,因此在很多時候,完全可以用數量彌補質量上的差距。而其最大的缺點就是過於單薄的火力。針對這一缺點,美軍對M4進行了多次改進,出現了大量的變形車,而大部分的改進都在集中增強火力,另外,還有部分變形車加強了裝甲防禦能力。而這些變形車的戰鬥力仍然是很強大的。
M26是美國當時唯一值得一提的坦克了,而該型坦克實際上是完全針對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以及唐帝國的24式重型坦克研製的,而不是以普通的中型坦克為物件。因此,M26實際上是重型坦克,而非輕型坦克。該坦克唯一的缺點是投產時間太晚,美軍的裝備數量相當有限,雖然美軍已經將一部分原本應該援助給法國的M26轉移到了澳洲戰場上來,但是其數量仍然非常有限。而在唐帝國的海軍已經封鎖了通往澳洲的海運航線之後,用後來古迅雷的話來說。那就是,M26被打掉一輛,那麼澳洲的美軍就少了一輛可以與25式抗衡的坦克,而帝國陸軍則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補充與支援,不必為裝備損失而發愁。
當時。唐帝國陸軍掌握的M26的技術情報是相當有限的,畢竟這種坦克還沒有來得及在戰場上大顯身手,結果古迅雷就在澳洲戰場上與其遭遇了。在情報有限的情況下,古迅雷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在攻佔了麥誇里港的當天,他就安排了一批後勤維護人員,以及優秀的坦克手去“實地”勘察那幾輛美國坦克的情況,用普通的工具簡單的測量了一下坦克的裝甲厚度。這算得上是第一手資料吧。接著,在陸戰隊接管麥誇里港的防禦時,古迅雷將他手下的幾個主要指揮官都招集了起來,商討怎麼對付這種比25式重得多的美軍坦克。
“我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