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位是23年的2。8倍,提高了140%。25年是24年的1。7倍,提高了70%,26年是25年的1。2倍。提高了20%。每一年都有巨大的增長,可增長速度卻明顯降低了很多。按照當時唐帝國情報部門的估計,美國27年建造的戰艦總噸位與26年持平,最多增加10%左右。如果德國海軍與唐帝國海軍的新型潛艇能夠取得更好的戰績的話,也許美國在27年建造的戰艦總噸位比26年還會有所下降,主要是美國必須得保證其運輸船隻的總量。
影響戰艦建造能力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有效的規劃與管理。從25年開始,美國海軍就調整了戰艦的建造計劃,採用了與唐帝國海軍類似地辦法,即大型戰艦集中在每一年的中期,以及每一年的年底,或者是次年年初的時候服役。這實際上是由戰艦的建造週期,以及建造效率本身所決定了的。當時,唐帝國的造船廠在十個月之內就能完成一艘航母的建造工作,算上測試以及驗收,也就一年的時間。美國的造船效率也差不多,一艘“埃塞克斯”航母從鋪設龍骨到最終服役,也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而大型戰艦的建造工作一般要分成兩個階段,一是船臺建造,二是棲裝。因此,船廠就會將船臺充分的利用起來,在一艘航母下水開始棲裝的時候,另外一艘航母開始鋪設龍骨。這樣,兩艘航母服役的間隔時間一半都在半年左右,也許會長一點,也許會短一點,但基本上能夠保證每半年就交付一批航母。另外的大型戰艦,比如戰列艦,巡洋艦的建造工作也是比較類似的,只有驅逐艦,潛艇這類中小型戰艦的建造工作可以連續進行,或者是直接在船臺上完成所有建造,下水後就可以服役,最多也只花很少的時間進行棲裝,主要的工作都集中在船臺上進行。
在26年底,美國海軍就獲得了新的一批戰艦,這恐怕也是自戰爭爆發以來,美國海軍獲得的數量最多的一批戰艦了。
這批戰艦中包含了6艘“埃塞克斯”級航母,按照服役先後順序,分別為CV…29“張伯倫湖”號,CV…37“普林斯頓”號,CV…40“塔拉瓦”號,CV…33“奇沙治”號,CV…32“萊特”號,CV…47“菲律賓海”號。因為美國航母的舷號是在開始建造的時候就確定了的,而各船廠所獲得的原料,以及效率並不完全一樣,就導致了一些後建造的航母先服役,而先開工的航母后服役的情況出現。實際上。這也證明了一點,即美國的工業實力已經發揮到了極限,不然就不會資源分配不均勻,導致各船廠建造效率不一的情況發生。
另外還有4艘第二批“依阿華”級戰列艦服役,按照服役的先後順序,分別為BB…65“伊利諾伊”號,BB…66“肯塔基”號,BB…67“內布拉斯加”號。BB…68“艾奧瓦”號。其中前兩艘是在戰爭爆發前就已經確定了下來要建造的,而後兩艘則是在25年的時候追加建造的。當時,美國海軍正在決定是繼續建造第三批“依阿華”級戰列艦,還是改為建造已經基本上完成了設計工作的,更為強大的“蒙大拿”級戰列艦。
除了這兩種主力戰艦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在25底完成初步設計,在26年初完成了設計修改工作,並且同期開工建造地12艘“底特律”級大型防空巡洋艦。而其設計基礎實際上就是短命的“阿拉斯加”級。在戰爭爆發之前,美國海軍沒有認識到大型防空巡洋艦的重要性,也沒有想到他們的快速戰列艦會損失得那麼快。而防空能力唯一值得稱道的“巴爾迪摩”級重巡洋艦在戰爭中的損失也相當巨大。其防空能力也不足以支撐起艦隊的防空網。當時,最優秀防空戰艦就是“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可其造價高得根本就無法承受。因此。在25年,美國海軍就提出了需要一種防空能力與“阿拉斯加”級相當,對海作戰能力只需要達到“巴爾迪摩”級的水準,同時不需要具備其他任何多餘功能,價格能夠降低到大規模採購水平的專用防空巡洋艦。這就是“底特律”級大型防空巡洋艦的由來。
“底特律”級地設計基礎就是“阿拉斯加”級,或者說是縮小簡化版地“阿拉斯加”級。其排水量降低到了18500噸/22450噸(滿載),主炮換為三座三聯裝203毫米炮塔,副炮全部採用127毫米高平兩用炮,首次採用了12門76毫米高射炮,另外還儘量安排了40毫米。20毫米高射炮的炮位。除了減小排水量,減小主炮口徑之外,“底特律”級徹底取消了“阿拉斯加”級上面沒有發揮過任何作用的艦隊指揮系統,唯一保留下來地是雷達,這也是防空戰艦最重要的裝備。另外,“底特律”級還首次配備了綜合雷達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