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不多時,聽聲員就聽到了驅逐艦在海面上駛過的聲音,可沒有跟著潛艇來,而是朝別的方向而去。接著,聲納的“撞擊聲”也出現了,可美軍驅逐艦找出錯了方向,沒有能夠發現542號潛艇。
這就是“丁”型潛艇的一大優勢,其水下最快速度能夠達到18節,並且可以以這個速度航行四個小時,而“丙”型潛艇的水下最大速度只有不到10節,最多隻能航行兩個小時。表面上看,這個提高不是很明顯,四個小時也就最多跑出幾十海里,而且最後還得浮上來充電,可在實戰,特別是在規避敵驅逐艦攻擊的時候,“丁”型潛艇的水下速度優勢就相當的明顯了。
潛航能力一直是各國潛艇設計師追求的極限目標,可在核動力出現之前,潛艇的水下航行能力都是相當有限的,在大部分的時候,潛艇只能在海面上航行,而且儘量不使用電池,而是用柴油機。可以說,在二戰期間,潛艇有95%的時間是在海面上度過的。只有在作戰,以及規避敵人的驅逐艦,以及反潛巡邏機的攻擊,以及海況惡劣到讓潛艇無法在海面上航行的時候,才會潛到海面下,用電池推進。可對任何一艘潛艇來說,在海面下潛航的時間都是相當有限的,大部分潛艇就算以4節的安靜航速航行。也就最多在海面下呆上一兩天而已。同樣的,任何一名艇長都對自己潛艇的潛航能力不滿足,總希望自己的潛艇能夠在海面下航行得更快,更久,最好是在整個作戰行動中都不需要浮上海面換氣。
在核動力出現之前,提高潛艇潛航能力的唯一辦法就是安裝更多地電池,並且使用更好的電池。德國人就首先在電池上動起了腦筋來,可以說,當時德國人的思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