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確。從戰區規劃上,整個中美洲大陸地區都是屬於陸軍的中美洲戰區,是由古迅雷統一指揮的。可是,韓紹鋒在打下大安德烈斯群島之前,其主要基地還是在中美洲地區,特別是在巴拿馬運河附近。也就是說。韓紹鋒還得留在由古迅雷負責的地盤上策劃進攻行動。這樣一來,究竟應該由誰來負責中美洲地區的基礎建設工作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在古迅雷看來,海軍。特別是海軍陸戰隊有著豐富的工程經驗,在太平洋戰場上磨練了那麼多年,帝國海軍陸戰隊擁有超過30萬人地工程部隊,大量地工程設施,而且對修建機場,擴建港口這類工作是非常的熟悉了,而且陸戰隊現在還在中美洲地區,海軍航空兵也在這邊部署了大量的作戰飛機,那麼修建機場的事情就自然應該由海軍負責,而不是由陸軍負責。也就是由韓紹鋒來負責。
韓紹鋒可不想承擔這個責任,當時他已經在為沒有足夠的部隊與物資進攻大安德烈斯群島發愁了。另外,中美洲大陸已經被劃撥給了陸軍,是陸軍中美洲戰區的一部分,陸戰隊與海航只是暫時借個地方落腳而已,總不能因此要讓海軍支付“借宿”費吧?修建機場的事情自然應該由古迅雷來負責了。
歸根結底,當時的核心問題是,帝國陸海兩軍在戰場上的消耗與投入速度已經超過了海運補給的速度,也就是入不敷出。不管是古迅雷。還是韓紹鋒,都將主要的力量用在了正面戰場上,同時又都指望對方來負責後勤保障以及基礎建設方面的非戰鬥性任務,而導致的結果就是,雙方地進攻都顯得缺乏持久力,同時基礎設施的匱乏對雙方都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這個問題也同樣的影響到了海軍的戰略打擊部隊。按照當初韓紹鋒的計劃,在攻佔了尤卡坦半島之後,將在年中之前修建至少10座大型機場,以部署至少800架重型轟炸機(如果這些機場建成的話,實際部署能力將超過1500架),然後首先對墨西哥灣北部的美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以及軍事基地,拉開戰略轟炸地序幕。這個計劃是相當有雄心的,當時,戰略打擊部隊甚至拿出了目標打擊清單,將美國南部地區的石油開採業放在了最前面。同時,已經有很長時間在戰場上沒有卓越表現的重型轟炸機部隊更是躍躍欲試,早在3月份的時候,戰略打擊部隊就將至少1000架重型轟炸機轉移到了瓦胡島,就等著尤卡坦半島上的機場修好,然後轉移過去。
後面發生的事情,讓韓紹鋒的計劃成了泡影,同時戰略打擊部隊的轟炸機也不得不繼續留在夏威夷群島。到六月初,只有400架左右的重型轟炸機轉移到了中美洲地區,而且都是部署在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等地的機場。從這些機場出發,到達美國本土的單程航線都長達2000公里,這已經超過了“狼鳩”的打擊半徑。另外,在這400架轟炸機中,還有好幾十架是偵察型號,實際上也最多隻有350架可以執行轟炸任務。
350架並不少,如果一起出動的話,一次可以投擲1000到2000噸炸彈,在使用燃燒彈的情況下,足以摧毀一座2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了。可問題是,這350架轟炸機分佈在好幾個機場上,而且這些機場的條件都極為簡陋。比如,當時只有兩座機場有大型檢修設施,能夠為轟炸機提供維修服務,而其他機場的飛機要是出了問題,那就得轉移過來。另外,這些機場的道路交通設施也相當的簡陋,距離港口都不算太近,運送彈藥物資就更為麻煩。糟糕的通訊設施也產生了巨大地影響,讓機群很難做到協同攻擊。在此情況下。就算有350架轟炸機,也派不上多大的用場。
其實,在這幾個月裡,戰略打擊部隊確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作為,其最大的貢獻,也許還只能算是出動遠端偵察機,為古迅雷,以及韓紹鋒提供了大量美軍的調動與部署情況吧,當時,也只有戰略打擊部隊的重型轟炸機在裝滿燃料。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才能夠飛到大安德烈斯群島。以及美國本土南部地區執行偵察任務,其他的飛機都飛不了那麼遠。而在“正業”方面,反而沒有多少像樣地表現。
在六月之前。戰略打擊部隊的轟炸機只出動了2800餘架次,其中有2100個架次是執行偵察任務。而在700餘架次的轟炸行動中,只投下了2000多噸炸彈,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轟炸行動是同時出動了30多架轟炸機,對海地的太子港進行了一次夜間轟炸,摧毀了那邊的一處潛艇維修基地,讓美軍潛艇不得不轉移到後方的港口去。而另外的轟炸基本上都是以十幾架,以及幾架的規模出動的,甚至大部分轟炸行動是單機出擊,轟炸效果非常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