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蝗籅炮塔就沒有任何威脅了。這算得上是一發非常“神奇”的炮彈,從其“打”掉了“蒙大拿”好四分之一的主炮火力來看,這發炮彈就算是一枚啞彈,可是其功勞肯定不小。
第二次命中要害部位是在六點四十分。在第五輪齊射中,一枚穿甲彈命中了艦橋下方的機電室的位置。這是戰艦上的輔助機電室,主要就是為電臺,雷達等電子裝置供電,有一臺功率200多千瓦的柴油發電機。而這發穿甲彈不但發生了爆炸,還引燃了儲備在這裡地柴油。雖然柴油的產生的大火是比較容易控制的,但是戰艦上有很多易燃物品,比如水密門上的橡膠。而橡膠在燃燒後會產生大量劇毒的濃煙,司令艙就在上面不遠處。很快,濃煙就灌滿了周圍的幾個艙室,最終導致戰艦上的艦隊司令部官兵不得不暫時撤出司令艙,從而使艦隊暫時失去了統一指揮。雖然,這僅僅就十多分鐘的事情,可是這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四點四十三分,也就在“蒙大拿”號即將完成轉向,尾部的主炮投入戰鬥之前,一發穿甲彈打中了戰列艦右舷後部兩座副炮炮塔之間。並且成功的穿透了主裝甲帶。進入艦體內部。而中彈部位的下面就是戰艦上的6號鍋爐艙。雖然“蒙大拿”級的八臺鍋爐,以及八臺蒸汽輪機都設定在單獨的艙室內,以提高動力系統的生存能力。但是這發炮彈也至少解決掉了戰艦上八分之一的動力,同時導致高溫蒸汽洩露,鍋爐艙裡地官兵全部完蛋,附近的一支損管隊也出現了巨大的傷亡。如果不是另外一支損管隊及時到達,而且蒸汽很快就從彈孔裡散去的話,恐怕還會出現更大地損失。
在此期間,“廣州”號也沒有閒著,其表現比“南寧”號還要出色不少。在打出的81枚炮彈中,有44枚命中,其中成功穿透了裝甲。還發生了爆炸的炮彈有10枚,造成巨大破壞的有5枚。這5枚炮彈的命中點分別在戰艦A炮塔的右前方,炸燬了幾個水兵艙。戰艦B炮塔右側,在主彈藥艙外爆炸,導致B炮塔主彈藥艙的自動通海閥門啟動,淹沒了彈藥艙。右側3號副炮炮塔,炸燬了整座副炮,並且導致數十枚副炮炮彈爆炸,殺傷了周圍的數十名美軍官兵。艦橋後方煙囪的中部。炸斷了煙囪,使連線在這根菸囪上的1到4號鍋爐地輸出功率減半。後部桅杆的根部,炸斷了桅杆,而倒下的桅杆砸在了C炮塔上面,砸壞了C炮塔的副瞄準儀,導致C炮塔不得不借助D炮塔提供的炮擊引數開火。
“蒙大拿”號在這幾分鐘裡的還擊也算得上是猛烈,其首部的六門主炮先後打出了20多發炮彈,可是因為當時戰列艦正在全速轉向,嚴重影響到了炮擊的精度,而且對方打來的炮彈連續不斷地命中,就算大半都沒有爆炸,可是這些炮彈砸來,也必然影響到炮擊的精度。結果,“蒙大拿”號在這幾分鐘之內的還擊實際上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甚至連對面的兩艘戰列艦上的官兵都沒有感受到威脅呢。
按理說,透過這幾分鐘的猛烈炮擊,連續有數十發炮彈命中了敵艦,就算打出去的不是可以爆炸的炮彈,全部是實心彈,也足以將敵艦給砸沉了吧。可是,當常薦新驚訝的發現,敵艦的速度沒有降低,而且還在繼續加速,轉向也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更主要的是,敵艦上的主炮根本就沒有被徹底的打掉,還在不斷開火,隨著轉向完成,艦尾方向上的主炮也投入戰鬥的時候,常薦新都不得不感慨,美國人到底造出的是戰艦,還是浮動的鋼鐵怪物?
“蒙大拿”號達到了70000多噸的滿載排水量,超過30000噸的裝甲鋼板絕不是白白浪費掉的。可以說,“蒙大拿”級是戰列艦,甚至是整個戰艦歷史上裝甲防護能力最強悍的戰艦之一。如果以尺寸資料來衡量的話,“蒙大拿”級的裝甲厚度遠超過了“新省會”級。當然,再考慮到裝甲鋼板的質量的話,也許會有所改變。可是,“蒙大拿”級畢竟是美國海軍在結合了眾多實戰經驗與教訓之後設計的一種戰列艦,而“新省會”級是在戰前就設計完成的,而在大戰期間的改進是不可能讓戰艦的效能有本質上的提升。比如,當時“蒙大拿”級大量採用的大角度傾斜裝甲設計就變相地提高了戰列艦的防禦能力。相反,“新省會”級在改進中也只是部分採用了這種方式,而且傾斜的角度都相當有限。畢竟戰艦的基本效能已經確定了,任何大範圍的改動都將對戰艦的其他效能產生嚴重的影響,工程師也要綜合衡量改進對各項效能的影響,才能確定一個最好地改進方案,而這都不可能單方面的提高戰列艦的防禦能力。
當時,“蒙大拿”號強悍的防護能力給了常薦新巨大的震撼,甚至讓常薦新懷疑,他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