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小時,後來延長到了1000個小時。而“鵬”式轟炸機地大修間隔時間只有250個小時,大概執行20次任務之後就需要大修一次。以往。大修工作都是在工廠裡進行地,或者是在擁有維修裝置的航空兵基地裡進行。而整個美洲地區,就只有巴拿馬擁有為“遊隼”式戰鬥機提供大修服務的裝置,而“鵬”式轟炸機地大修工作是在瓦胡島進行的。也就是說,到了大修的時候,轟炸機得飛回瓦胡島,花上數天的時間進行大修,然後再飛回來。別說大修本身就需要很多時間,以及要燒掉幾十噸燃料,光是往返飛行就需要兩天的時間。而且浪費近三十個飛行小時,真正在前線的作戰時間不超過200個小時,這就極大的降低了轟炸機的使用效率。
在前線建立飛機大修廠是肯定有必要的,可這並不只是軍隊的事情,還牽涉到了飛機制造廠。當時,陸航與海航都在與飛機廠協商在前線建立大修廠,或者是維修基地的事情。各飛機廠也相當配合,因為飛機大修本身就是主要的服務專案,而且在陸軍與海軍壓低了採購價格之後。透過維修賺取的利潤成為了飛機廠的主要收入之一,既然陸軍與海軍有要求,那麼飛機廠也就自然不會放過賺錢的機會了。
實際上,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哈飛,成飛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