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手裡,每部雷達告警機上安裝了自毀裝置,即在戰機的主起落架上安裝了一個捷聯裝置,如果戰機沒有放下起落架而墜毀的話,那麼安裝在雷達告警機裡的一枚小炸彈就會炸燬裡面地主要裝置。炸彈的威力很小,不足以威脅到戰機本身的安全,不然飛行員肯定不願意在飛機上安裝一枚投不掉。而且隨時有可能因為故障而爆炸的炸彈去執行轟炸任務。
改裝工作也不是很複雜,只是要為2000多架轟炸機,還有數百架艦載作戰飛機進行改裝,工作量卻不小。羅雲衝與郝東覺也只能輪換讓戰機進行改裝。4月20日,已經有40箇中隊的“鵬”式轟炸機完成了改裝,羅雲衝立即安排這40箇中隊的轟炸機在21日執行了一次針對受到了大量高射炮保護的美軍高價值軍事目標的轟炸行動。
在當天地轟炸行動中,出動的480架轟炸機只有6架被擊落,其中只有6架是被高射炮擊落的,而且沒有一架被高射炮擊成重傷而報廢,雷達告警機的作用得到了初步證實。根據大部分飛行員的反映來看。雷達告警機都及時的發出了訊號。讓他們及時的避開了美軍的隱蔽高射炮陣地,從而避開了高射炮的打擊,而當時被擊落的那架轟炸機是沒有及時跟隨編隊轉向。大概是雷達告警機出了故障吧。
23日,羅雲衝組織了一次夜間轟炸行動,測試雷達告警機能否對美軍夜間戰鬥機上地雷達做出反應。這次轟炸行動出動了50箇中隊的600架轟炸機。分成了10個小編隊的轟炸機群先後避開了美軍夜間戰鬥機的4次截擊,而且都是雷達告警機提前截獲了美軍戰鬥機上發出地雷達電磁波訊號,飛行員及時的轉向,避開了夜間戰鬥機。而這次轟炸行動也沒有護航戰鬥機,結果讓羅雲衝很滿意。
與雷達本身不一樣,雷達告警機在接收距離上有著明顯的優勢。比如雙方的距離如果為S的話,那麼雷達要探測到目標,就必須要接收到反射回來的電磁波訊號。而電磁波訊號傳遞的距離就是2S。如果雷達告警機的靈敏性與雷達本身的接受器一樣,就能夠在距離雷達2S的距離上探測到雷達發出地電磁波,並且發出警告訊號,提醒飛行員進行規避,而此時,雷達還無法探測到轟炸機呢!
雷達告警機對轟炸戰術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比如,現在羅雲衝就可以在沒有夜間護航戰鬥機的情況下出動轟炸機執行夜間轟炸任務了。另外,轟炸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航線,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完全遵照嚴格的飛行航線前進。這樣就可以讓轟炸機執行更豐富的任務。最後,因為可以避開敵人的高射炮陣地,就可以採取小機群分散進入的轟炸戰術,而不需要像以往那樣,集中上百架轟炸機組成大機群,以確保有足夠的轟炸機能夠完成任務。這樣一來,就可以打擊一些原本沒有必要出動大機群轟炸地小目標,以及次要目標,比如分散的軍事基地,分散的工廠,橋樑,隧道,交通樞紐,小型中轉車站等等。
當時很多人對雷達告警機的重要性還沒有徹底的認識,加上第二階段戰略轟炸的任務沒有完全完成,仍然有很多大型目標需要進行轟炸,羅雲衝也就沒有急著分散機群去對付小型目標,仍然專注於轟炸美國的大中型城市,大型軍事基地等需要出動上百架,甚至數百架轟炸機的戰略目標。
相對而言,海軍艦載航空兵從雷達告警機中獲得的啟發與靈感更多,特別是對“攻勢護航”部隊來說,雷達告警機的出現解決了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怎麼避開美軍的隱蔽高射炮陣地。
24日,12個“攻勢護航”中隊的戰機都裝上了雷達告警機,艦隊的休整工作,戰艦的維修工作也在幾日前完成,郝東覺立即率領第二特混艦隊前去接替第2支援艦隊,繼續執行“攻勢護航”作戰任務。
27日,艦隊剛到達百慕大群島南部海域,郝東覺就派出了6箇中隊。對南卡羅來納州的六個美軍航空兵基地進行了打擊。當時,這六個機場都駐紮著美軍的戰鬥機,而且一直是攔截北上執行轟炸任務的轟炸機群的主要防空戰鬥機部隊。當6個“攻勢護航”中隊在完成任務返回艦隊的時候,只有2架“獵鷹”沒有返航,損失率降低到了1%以下,這要比之前4%的損失率低得多。
郝東覺親自找到了六個中隊長,詢問了他們的實戰體驗,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雷達告警機的意義相當重大。
當時,有四個中隊需要穿過美軍的高射炮陣地,雷達告警機讓機群及時規避,避開了美軍的高射炮陣地,不然的話,損失會更為慘重。另外,還有部分轟炸機飛行員在收到了告警訊號之後,首先引誘美軍高射炮開火,在確定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