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製造的,增加了鎢的比重,從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穿甲彈的硬度,增強了穿甲能力。另外,彈體的設計也全面針對遠距離作戰,在最佳化彈道方面,更重視遠射時地彈道穩定性,而不是近距離直射時的彈道穩定性。這些,都賦予了26式穿甲彈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悍的遠距離穿甲能力。在帝國海軍的測試中,26式穿甲彈曾經在25000碼的距離上擊穿過180毫米的裝甲鋼板,而這大概等同於240毫米的美軍裝甲鋼板。當然,這只是偶然的,而在實戰中,能夠達到這個穿透率的比例不會太高。可是同期其他各國海軍所裝備的15英寸與16英寸穿甲彈在25000碼的距離上,能夠打穿120毫米的裝甲鋼板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蒙大拿”級有兩層水平裝甲,而且其總厚度超過了240毫米。這一點常薦新是很清楚的。可同樣的,水平裝甲只能保護艦體,而不可能保護其他的關鍵部位。比如炮塔頂部,以及艦橋的頂部裝甲就只有一層,而不是兩層。另外,副炮群,煙囪,水上飛機機庫等暴露在外的部分也沒有得到保護。更重要的,兩層水平裝甲到底有多好的防禦效果,這個沒有任何人可以證實,特別是在上面一層被打穿,穿甲彈在兩層甲板之間爆炸之後,艦體能否承受住爆炸產生的衝擊力,這個就更沒有人知道了。
其實,當時很多第三特混艦隊的參謀軍官也認為,“蒙大拿”級的兩層水平裝甲甲板是設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