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國陸軍在西北戰場上的行動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雖然在最初的一年多時間裡,唐帝國陸軍無所作為,讓俄羅斯的坦克部隊可以放心大膽的朝柏林挺進。但是到了24年,唐帝國陸軍發動了全面進攻。
當唐帝國的坦克衝破了俄軍的防線時,俄羅斯不得不考慮一下自己後背方向上的安全了。而也正是到這個時候,大陸戰場上的交戰各國都以裝甲兵為主。陸戰全面進入到了裝甲戰時代,坦克成為了陸地上的主宰力量。
德黑蘭會議之後,唐帝國,波斯帝國。德國確定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儘快幹掉俄羅斯,解決掉這個夾在三個國家之中的敵人。這個目的是相當明確地,當時俄羅斯是唯一與唐波德三國交戰的國家,是三國的共同敵人。可是,在三個國家中各自確定的敵人中,俄羅斯卻並不是排在首位地。
在日本戰敗之後,唐帝國確定的首要敵人是美國。特別是24年美國參戰之後,唐帝國將主要的力量都投入到了太平洋戰場上來,重點與美國爭奪太平洋上的島嶼,連續發動了馬里亞納群島戰役,威克島戰役,馬紹爾群島戰役,吉爾伯特群島戰役,萊城戰役,索羅門群島戰役等大型戰役,徹底的改變了太平洋上的局面,並且將戰線推進到了太平洋中部,獲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而在唐帝國的眼裡,俄羅斯只能算得上是二號敵人,就算唐帝國在陸軍方面的投入持續增長,可這並不表示唐帝國會將俄羅斯當作頭號敵人。
德國的頭號敵人則是法國與英國,也不是俄羅斯。從德國的地理位置上來講,擊敗法國要比擊敗俄羅斯更有價值。只要擊敗了法國,就可以迫使西班牙與義大利退出戰爭,而再往西就是孤懸海外的英國了。到時候,德國可以集中全部力量東進,與俄羅斯決戰,而不需要擔心自己的西面出現危險。因此,在戰略排序上,德國首先要確保打敗的是法國,穩定住西歐局面,然後趁英國與美國無法登陸歐洲大陸的時候,全面進攻俄羅斯。因此,俄羅斯也只是德國的二號敵人。
在波斯帝國這邊,北非戰場,東地中海戰場都要比高加索戰場更重要。因為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以及隨後唐帝國陸軍迅速推進了戰線,實際上俄羅斯已經無力威脅到波斯帝國了。而東地中海上,四國聯合艦隊對波斯帝國的海軍有巨大的威脅。北非戰場上,意西聯軍對蘇伊士運河的威脅也不小。因此,波斯帝國更願意在北非戰場上投入重兵,守住蘇伊士運河,並且在地中海上奪取制海權。從這個角度講,波斯帝國也不情願在俄羅斯這邊投入過多的兵力。
顯然,三個國家都將俄羅斯當作了次要對手。可問題是,俄羅斯夾在三國之間,是不得不解決掉的對手。在德黑蘭會議之後,雖然三個國家達成了一致意見,但是在具體實施方面卻有著很多的問題。實際上,最大的問題就是誰來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誰來承擔更大的損失與傷亡。
德國與波斯帝國都認為,唐帝國應該承擔起對俄作戰的大部分負擔,畢竟唐帝國陸軍是最強大的,且在其他方向上並沒有沉重的負擔,而德國與波斯帝國的陸軍在其他戰場上都有沉重的負擔,因此不由唐帝國來挑這個重擔,又由誰來承擔呢?
唐帝國也並沒有推脫掉這個責任與義務,唐帝國陸軍也確實在對俄戰場上承擔起了主要的負擔。到25年初的時候。唐帝國陸軍至少面對七成地俄軍,而在所有用來進攻俄羅斯的地面部隊中,唐帝國陸軍佔了六成。可問題是。唐帝國同時還要承擔太平洋戰場上的戰鬥,而太平洋戰場是規模最大。難度最大的一個戰場,就算以唐帝國的國力,也難以同時在兩個方向上與敵人進行決戰。此時,唐帝國還出兵北非,並且向德國派遣了遠征軍。同時有這麼多重擔落在唐帝國的身上,顯然,唐帝國也有充足的理由要德國與波斯帝國在對俄作戰中有更好的表現。
這就是雙方糾纏不清,相互扯皮的地方。當時唐帝國希望德國能夠在東部戰場上投入至少250個師的兵力,波斯帝國則要提供150個師地兵力,可實際上,到25年初的時候,德國在東線戰場上的投入不到150個師,而波斯帝國投入到對俄戰場上的部隊不到120個師,遠低於唐帝國的希望值。同期。唐帝國投入到了對俄戰場上的兵力達到了350個師,是唐帝國當時陸軍總規模的五成以上。
實際上,在25年初。德國陸軍一共有足足550個師的兵力,其中一線作戰部隊有400個師,也就是說,德國還有250個師的兵力。這就是德國人自己的小算盤了。按照德國地計劃,在唐帝國牽制住了俄羅斯的時候,他們將集中全力打敗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