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部分(3 / 4)

小說:海魂 作者:片片

由其本身的原因,所處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在西面有法國,東面有俄羅斯這兩個強大的“鄰居”,而本國又無足夠的戰略縱深與戰略資源的情況下,德國必須將重點放在地面部隊的建設上,隨時提防著東西兩個強大的“鄰居”。而德國又無多少海外利益,其海軍受到冷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上次大戰,“日德蘭海戰”的慘敗刺痛了德國人,失去了制海權之後。德國差點完蛋,如果不是波斯帝國及時打通了與德國的地面聯絡,唐帝國的遠征軍到達歐洲戰場的話,恐怕德國就將與俄羅斯,日本一樣,在戰爭結束之前就投降了。保持一支強大的海軍,維護海上生命線的安全,這成為了德國人的所有共識,可有了認識。不等於有了這個能力。

當時,德國海軍仍然是一支“破壞型”的海軍,而不是“控制型”的海軍。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破壞型”的海軍只能去破壞敵人的海上交通線,破壞敵人的制海權,而永遠不能如同“控制型”的海軍一樣,去獲得制海權,控制大海,並且將大海為己所用。而數百年的海戰證明,“破壞”並不能帶來制海權,也不可能給國家帶來多少利益,在大規模戰爭中,控制大海永遠比破壞海上交通更有效。

可以說,德國海軍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走上了“歧途”。德國海軍的重點一直是潛艇,而這個“重點”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唐帝國,美國,日本,英國都很重視潛艇,可都不將潛艇當作主要的力量使用,只是海軍的一部分而已。相反,德國海軍中,潛艇幾乎就是一切,幾乎代表了整個德國海軍。到23年底時,德國海軍已經擁有了三百多艘潛艇,而且長期保持有數十艘潛艇在北大西洋上作戰。相反,德國海軍的水面艦艇則基本上都留在了波羅的海,連衝出卡特加特海峽(丹麥東北,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機會都沒有。

淪落到這一步,也算的德國海軍的悲哀吧。可這並不表示德國人沒有走向海洋的雄心與決心。相對而言,德國海軍的造艦計劃比很多國家都要龐大,甚至可以同唐帝國海軍相提並論了。

在上次大戰之後,德國海軍制定了一個二十五年造艦計劃,準備利用二十五年的時間來追上英國,打造北大西洋上,乃至整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可事實上,這個計劃是很不現實的。

在整個計劃中,戰列艦是最為重要的,德國海軍在終結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與教訓之後,認為戰列艦的速度與防禦,火力同等重要。因此就需要更好的,速度更快,火力更猛,防禦更強大的戰艦來充實他們的公海艦隊。可問題是,當時德國根本沒有能力打造一支龐大的艦隊,光是那些建造戰艦需要的費用,德國政府就拿不出來。另外,在技術方面,德國也缺乏基礎,這只是一支紙面上的艦隊。

在雷德爾上任之後,德國海軍的建設速度加快了,可緊跟著到來的經濟危機機會摧毀了整個德國(德國是歐洲受經濟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別說海軍,連陸軍的建設都困難,德國政府哪有錢去支援海軍建設?迫不得已之下,雷德爾不得不在別地方面想辦法,比如直接從唐帝國購買現成的技術(問題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把最核心的技術轉讓給別的國家)。派遣軍官到唐帝國進行學習與深造(這個是受到歡迎的。唐帝國海軍也需要爭外快,而且培養盟國的軍人,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在幾乎沒有希望完成二十五年造艦計劃的時候。雷德爾還在盡他所能的推動著德國海軍的發展。

在建造“卑斯麥”級戰列艦之前,德國海軍先建造了幾艘袖珍戰列艦。袖珍戰列艦實際上就是減少了火炮數量,增加了防禦地小型戰列艦而已。當然,這也是迫不得已地做法,在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來建造戰列艦,而且很多老舊的戰列艦都面臨著要退役的時候,德國海軍也只能這麼幹了。

隨後,“卑斯麥”級戰列艦被擺上了船臺,實際上,這仍然是一種過渡型號的戰列艦。但卻是當時最強大的戰列艦。“卑斯麥”級戰列艦已經超過了條約的限制(德國海軍隱瞞了大部分的效能資料),而其對手,英國海軍中沒有任何一艘戰列艦可以與之抗衡。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英國會立即啟動“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建造計劃的原因。英國一直將德國當作頭號對手,而海軍由是英國生存的基礎,英國自然不會讓德國海軍的戰艦效能佔了上風。

因為只是過渡型號,所以“卑斯麥”只建造了兩艘(“卑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按照雷德爾的設想,德國海軍真正地戰列艦是“H”級戰列艦(還沒有正式命名,“H”是計劃的代號)。“H”級戰列艦的設計排水量超過了五萬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